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8:08:37 2

本實用新型屬於高壓開關設備,特別涉及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的結構。
背景技術:
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的電氣原理圖如圖1。高壓變頻器是現階段高壓大功率電機調速控制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為了在變頻器故障、檢修等情況時切換的公頻狀態保證電機的連續運行;高壓軟起動裝置將電機啟動後要求切換到公頻運行等等,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同時滿足當下自動化控制的實現,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包括櫃體1和設置在櫃體內的單刀隔離開關、高壓真空接觸器、進線母排4、帶電傳感器5、出線母排6、高壓絕緣子7以及隔離刀操作機構,所述櫃體被分隔成前櫃體11和後櫃體12,隔離刀操作機構設置在前櫃體內,單刀隔離開關、高壓真空接觸器、進線母排、帶電傳感器、出線母排和高壓絕緣子分別設置在後櫃體內。
進一步,所述單刀隔離開關包括隔離開關I201和隔離開關II202,所述高壓真空接觸器包括接觸器I301、接觸器II302和接觸器III303,所述櫃體由上至下被分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隔離開關I設置於第一部分的左側,接觸器I設置於第一部分的右側;所述接觸器II設置於第二部分的左側,隔離開關II設置於第二部分的右側;所述接觸器III設置於第三部分。
進一步,所述隔離刀操作機構包括拉杆21、四個關節軸承22、操作連杆I23和操作連杆II24,所述操作連杆I和操作連杆II一端通過關節軸承與拉杆連接,所述的操作連杆I的另一端通過關節軸承與隔離開關I連接,所述的操作連杆II的另一段通過關節軸承與隔離開關II連接,拉杆拉到下面隔離開關I和隔離開關II斷開,拉杆拉到上面隔離開關I和隔離開關II閉合。
進一步,所述帶電傳感器一端固定在安裝結構件上,另一端與進線母排連接。
進一步,所述高壓絕緣子一端固定在安裝結構件上,另一端與出線母排連接。
進一步,所述櫃體的櫃寬為1000mm,櫃高最小為2000mm。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櫃體空間,布局緊湊,櫃寬只有1000mm,櫃高可縮小至2000mm;高壓部分和低壓部分分離單獨布置,避免了高壓部分對低壓部分的影響,提高了整機的安全性;元器件分層交錯布置,方便走線,減少了高壓電纜的使用及接點數量,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可靠性、穩定性。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的電氣原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內部結構布置示意圖(櫃深方向);
圖3是本實用新型內部結構布置示意圖(櫃寬方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如圖2、圖3所示,一種高壓手自一體旁路開關櫃,包括櫃體1和設置在櫃體1內的單刀隔離開關2、高壓真空接觸器3、進線母排4、帶電傳感器5、出線母排6、高壓絕緣子7以及隔離刀操作機構。所述的櫃體1分隔成前櫃體11和後櫃體12,隔離刀操作機構等低壓部分設置在前櫃體11內,單刀隔離開關2、高壓真空接觸器3、進線母排4、帶電傳感器5、出線母排6、高壓絕緣子7等高壓部分設置在後櫃體12內。
本實用新型將高壓部分和低壓部分分離單獨布置,避免了高壓部分對低壓部分的影響,提高了整機的安全性。
優選的,所述單刀隔離開關有2個包括隔離開關I201和隔離開關II202,高壓真空接觸器有3個包括接觸器I301、接觸器II302和接觸器III303,櫃體由上至下被分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隔離開關I設置於第一部分的左側,接觸器I設置於第一部分的右側;所述接觸器II設置於第二部分的左側,隔離開關II設置於第二部分的右側;所述接觸器III設置於第三部分。
優選的,所述的單刀隔離開關與高壓真空接觸器之間全部採用母排連接。
優選的,所述隔離刀操作機構包括拉杆21、四個關節軸承22、操作連杆I23和操作連杆II24,所述操作連杆I和操作連杆II一端通過關節軸承與拉杆連接,所述的操作連杆I的另一端通過關節軸承與隔離開關I連接,所述的操作連杆II的另一段通過關節軸承與隔離開關II連接,拉杆拉到下面隔離開關I和隔離開關II斷開,拉杆拉到上面隔離開關I和隔離開關II閉合。
優選的,所述的帶電傳感器5一端固定在安裝結構件上,另一端與進線母排4相連。
優選的,所述的高壓絕緣子7一端固定在安裝結構件上,另一端與出線母排6相連。
優選的,所述櫃體的櫃寬為1000mm,櫃高最小為2000mm。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