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
2023-05-13 22:03:31 3
專利名稱: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屬於改良培育條件的水培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農業生產不僅生產效率低,農民收益小而且農業產生依賴大量的農藥、化肥,引發稻田農藥殘留、環境汙染、稻米品質下降、病蟲害抗藥性提高等一系列問題,使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變得十分脆弱,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甄若宏等,2004 ;孫剛等2006)。農業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對稻田生態系統過度幹擾,形成農業化學汙染,在許多流域農業汙染極其嚴重。化肥農藥的施用也大大降低了作物的品質與安全性,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例如癌症的發生等(Dich etal.,1999)。 有基於此,做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產量高、品質佳、效益好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4月中旬播種植早秈稻,移栽;
(2)5月中旬-6月中旬,放養泥鰍,泥鰍規格為80隻/ kg,放養密度為7000-10000隻/667m2,日投餵泥鰍料的量佔泥鰍總重量O. 5 - 2. 5 %,每天8:00、17:00各投餵I次;
(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早秈稻收割;
(4)早秈稻收割之後至8月中旬,投放魚苗,放養密度2-6萬隻/667m2,日投餵魚料量相對泥鰍料的投放量增加30-50%,投餵次數和時間間隔與步驟(2)相同;
(5)10月,捕獲魚和泥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設置如下
所述的早秈稻品種為浙優12或中嘉早32號。所述的步驟(2)中,泥鰍的放養密度為5000-8000隻/667m2。所述的步驟(4)中,魚苗的放養密度為2. 5-3萬隻/667m2。所述的魚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45% (質量比);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 (質量比)。步驟(5)中,捕獲成熟的魚和全部的泥鰍,餘下的魚苗養至第二年早秈稻播種時捕獲。其中成熟的魚為單條魚的重量> Ikg0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稻田中套養泥鰍,利用泥鰍的潛穴、爬行、遊泳、覓食和避敵等擾動行為來影響沉積物-水界面的顆粒態、溶解態物質的分布及轉化,改變沉積物的垂直運移、混合和再懸浮,加速間隙水與上覆水的物質通量交換,這些對於早秈稻的生長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早秈稻種植中的翻耕成本;
2.通過投餵泥鰍料和魚料,並利用殘餌和糞便作為早秈稻的天然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的施用,為有機稻米的生產,保障食品安全,減少N、P排放提供契機;
3.稻田生態環境更適合泥鰍生長,而泥鰍市場價格也高於一般魚類,因此,稻田套養泥鰍更符合生物間的共生關係且經濟效益更高,操作可行性更高,既有利於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又可以更好的提供稻田有機肥力。採用本發明的套養輪作方法,平均畝(I畝=667m2)產早秈稻達500-600公斤,泥鰍達100-180公斤/畝,魚苗達30-40公斤/畝,畝產值在10000元以上,遠遠高於傳統水稻 或者早秈稻與魚混養的方法所得收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4月15日播種浙優12號早秈稻,並進行移栽,5月12日-5月14日插種;5月14日-6月10日放養泥鰍苗,並投放泥鰍料,其中,泥鰍苗的規格為80隻/kg,放養密度為100kg/667m2 ;8月5日-8月10日,收割早秈稻;8月10日-8月20日放養魚苗,魚苗放養密度為2. 5萬隻/667 m2,並投放魚料;10月,捕獲泥鰍和部分魚苗,捕獲成熟的魚,即單條魚的重量在2斤以上的稱為成熟的魚,餘下體格較小、未成熟的魚繼續養殖至次年的4月上旬,在早秈稻播種前捕獲。泥鰍料和魚料的投放時間相同,均為早上8:00和晚上17:00,其中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8%(質量比),泥鰍料的日投餵量佔泥鰍總重量1. 5 % ;魚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2%,魚料的日投餵量相對泥鰍料的日投放量增加35%。採用本實施例技術方案,收穫早秈稻580kg/667 m2,魚的總產量為45kg/667 m2,泥鰍的產量為170kg/667 m2,上述總收入合計約10462元/667m2,遠遠超出傳統水稻或早秈稻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實施例2
4月10日播種中嘉早32號早秈稻,並進行移栽,4月25日-5月10日插種;5月14日-6月5日放養泥鰍苗,並投放泥鰍料,其中,泥鰍苗的規格為80隻/kg,放養密度為80kg/667m2 ;7月15日-7月25日,收割早秈稻;8月10日-8月20日放養魚苗,魚苗放養密度為3萬隻/667 m2,並投放魚料;10月,捕獲成熟的魚和全部的泥鰍,即單條魚的重量在2斤以上的稱為成熟的魚,餘下體格較小、未成熟的魚繼續養殖至次年的4月上旬,在早秈稻播種前捕獲。泥鰍料和魚料的投放時間相同,均為早上8:00和晚上17:00,其中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8%(質量比),泥鰍料的日投餵量佔泥鰍總重量2 % ;魚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2%,魚料的日投餵量相對泥鰍料的日投放量增加45%。採用本實施例技術方案,收穫早秈稻560kg/667 m2,魚的總產量為60kg/667 m2,泥鰍的產量為160kg/667 m2,上述總收入合計約11560元/667 m2,遠遠超出傳統水稻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
1.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1)4月中旬播種植早秈稻,移栽;(2)5月中旬-6月中旬,放養泥鰍,泥鰍規格為80隻/ kg,放養密度為7000-10000隻 /667m2,日投餵泥鰍料的量佔泥鰍總重量O. 5 - 2. 5 %,每天8:00、17:00各投餵I次;(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早秈稻收割;(4)早秈稻收割之後至8月中旬,投放魚苗,放養密度2-6萬隻/667m2,日投餵魚料量相對泥鰍料的投放量增加30-50%,投餵次數和時間間隔與步驟(2)相同;(5)10月,捕獲魚和泥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早秈稻品種為浙優12或中嘉早32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所述的泥鰍的放養密度為5000-8000隻/667m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4)中,魚苗的放養密度為2. 5-3萬隻/667m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5)中,捕獲成熟的魚和全部的泥鰍,餘下的魚苗養至第二年早秈稻播種時捕獲。
6.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泥鰍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魚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4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屬於改良培育條件的水培方法技術領域。包括如下步驟播種早秈稻,移栽;放養泥鰍;早秈稻收割;投放魚苗;捕獲魚和泥鰍。本發明稻-鰍-魚耦合套養輪作方法可應用於水稻、早稻種植,具有產量高、品質佳、效益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986493SQ20121054447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7日
發明者羅文 , 曾文濤 申請人: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