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出泥式汙泥壓濾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7:36: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出泥式汙泥壓濾機。
背景技術:
廢水處理是現代生活必須解決的問題,現有的廢水處理系統在經過各種化學反應,豎流沉澱和氣浮的作用下,產生了大量的汙泥,一般這些汙泥均被轉移至汙泥濃縮池,且在廢水處理中產生的汙泥,具有一定的含水量,需要進行壓濾。
汙泥是廢水處理中伴隨產物,汙泥處理一直是廢水處理的一大要點,現在機械設備處理汙泥是目前國內有效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強調生活質量,不斷地改善生活環境。
汙泥處理中需要對汙泥進行幹化去水處理,這樣可以降低汙泥中的含水量,為後續汙泥處理帶來便利。汙泥幹化通過滲濾或蒸發等作用,從汙泥中去除大部分含水量的過程,通常會使用到汙泥壓濾機進行壓制脫水,但傳統的汙泥壓濾機在壓制脫水過程中會造成汙泥噴灑飛濺的情況,會對機器內部結構或者汙泥壓制脫水過程都帶來一定影響。並且傳統的汙泥壓濾機在進行壓濾過後的排泥過程,大多採用汙泥自動掉落後,人工剷除的辦法,這在汙泥壓濾過程中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為克服上述弊端,提供一種自動出泥,工作效率高且節約成本的自動出泥式汙泥壓濾機。
為達到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出泥式汙泥壓濾機,包括兩端的左支座1、右支座2,設置在兩端支座之間的壓濾裝置3和位於壓濾裝置3下側的出泥裝置4,左支座1和右支座2下端外壁面連接有導水槽11;
所述壓濾裝置3通過導柱5架設在兩端支座之間,壓濾裝置3上設有複數個板框31,右側末端的板框31固定在右支座2上端,左側末端的板框31固定在推板32右端,推板32左端連接有液壓裝置6,板框31兩兩之間形成濾室33,濾室33下側出水口34位於導水槽11正上方;
出泥裝置4包括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橫向傳送帶41和縱 向傳送帶42之間設有第一汙泥刮板43,縱向傳送帶42出泥末端設有第二汙泥刮板44;
進一步地,壓濾裝置3右端中部與隔膜泵7的汙泥管71連接,且汙泥管71與汙泥壓濾裝置3內部進料管接通;
進一步地,推板32中部設有滾輪321,滾輪321設置於導柱5上表面;
進一步的,液壓裝置6位於左支座1中段內部與導柱5等高處,且連接處設有梯形凸出61固定;
進一步的,第一汙泥刮板43和第二汙泥刮板44均為梯形金屬板件,且上底設有彎起8;
進一步的,彎起8的彎起角度為20°~30°;
進一步的,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之間存在高度差,縱向傳送帶42與後端的汙泥接袋之間也存在高度差,第一汙泥刮板43和第二汙泥刮板44與水平面均呈20°~30°布置。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實用新型能自動出泥,工作效率高且節約成本,在汙泥壓濾機底部設有出泥裝置4,汙泥經相互作用的傳送帶直接排入汙泥接袋,可以直接對汙泥接袋處理,完成外運,降低人工成本;汙泥壓濾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出水口34直接排入導水槽11內,設計合理;汙泥刮板為光滑的金屬板件,且其上設有彎起8,保證汙泥不會粘附在傳送帶上,保證的汙泥排出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第一、第二汙泥刮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左支座;2、右支座 3、壓濾裝置;4、出泥裝置;5、導柱;6、液壓裝置;7、隔膜泵;8、彎起;11、導水槽;31、板框;32、推板;33濾室;34、出水口;321、滾輪;41、橫向傳送帶;42縱向傳送帶;43、第一汙泥刮板;44、第二汙泥刮板;61、梯形凸出;71、汙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參見圖1~3所示,一種自動出泥式汙泥壓濾機,包括兩端的左支座1、 右支座2,設置在兩端支座之間的壓濾裝置3和位於壓濾裝置3下側的出泥裝置4,左支座1和右支座2下端外壁面連接有導水槽11;
所述壓濾裝置3通過導柱5架設在兩端支座之間,壓濾裝置3上設有複數個板框31,右側末端的板框31固定在右支座2上端,左側末端的板框31固定在推板32右端,推板32左端連接有液壓裝置6,板框31兩兩之間形成濾室33,濾室33下側出水口34位於導水槽11正上方;
出泥裝置4包括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之間設有第一汙泥刮板43,縱向傳送帶42出泥末端設有第二汙泥刮板44;
壓濾裝置3右端中部與隔膜泵7的汙泥管71連接,且汙泥管71與汙泥壓濾裝置3內部進料管接通;
推板32中部設有滾輪321,滾輪321設置於導柱5上表面;
上文中,板框31經液壓裝置6推動推板32,沿著導柱5向右端移動,此時推板32同時沿導柱5向右支座2移動,濾室33因為兩端的板框31的緊靠而緊壓,對進入濾室的汙泥進行壓濾;
進一步的,液壓裝置6位於左支座1中段內部與導柱5等高處,且連接處設有梯形凸出61固定;
進一步的,第一汙泥刮板43和第二汙泥刮板44均為梯形金屬板件,且上底設有彎起8;
彎起8的彎起角度為20°~30°,防止經過壓濾的汙泥粘附在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上;
優選的,橫向傳送帶41和縱向傳送帶42之間存在高度差,縱向傳送帶42與後端的汙泥接袋之間也存在高度差,第一汙泥刮板43和第二汙泥刮板44與水平面均呈20°~30°布置,方便汙泥在汙泥刮板上運動;
具體的,廢水處理系統中產生的汙泥經隔膜泵7和汙泥管71的作用源源不斷進入壓濾裝置3中的進料管,此時,左支座1上的液壓裝置6推動推板32沿著導柱5向右支座2移動,在力的作用下,推板32推動板框31,使得板框31間的距離變小,形成濾室33,當推板達到設定位置時,液壓裝置6停止工作並保持靜止狀態;
進料管中的汙泥進入濾室33,壓濾作用下,完成水和泥的分離,汙泥中的水分經出水口34排入導水槽11內;
壓濾後的汙泥進行排出時,鬆開液壓裝置6,推板32沿著導柱5向左支座1移動,板框32兩兩之間距離增大,汙泥掉落至出泥裝置4中的橫向傳送帶41上,橫向傳送帶41上的汙泥經第一汙泥刮板43滑落至縱向傳送帶42上表面,隨後經第二汙泥刮板44裝袋外運,完成自動出泥。
上述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