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結構厭氧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22:55:26 1
專利名稱:複合結構厭氧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水處理領域的厭氧反應器。
現有的厭氧反應器均由器體、器體內豎直方向上布置的一層以上的三相分離器及器體底部布置的布水器構成。這種結構的缺點是一、器體底部汙泥層易上浮損失,需經常添加汙泥層,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二、汙泥上浮還造成汙泥顆粒在三相分離器上的積存,不利於三相分離器的正常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複合結構厭氧反應器,以便能夠限制汙泥層的上浮,提高有機物降解能力。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於採用了一種複合結構厭氧反應器,反應器底部布置有布水器,布水器上方布置有三相分離器,在布水器及三相分離器之間布置有填料載體層。
所述的填料載體層由均布的豎向串狀泰勒塑料花環構成,該串狀泰勒塑料花環的上、下端固定連在上、下固定架上。
所述的填料載體層為串狀彈性填料,該串狀彈性填料的上、下端固定連在上、下固定架上。
在反應器內部還設置有水力循環管路,該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設置在三相分離器的下沿處,該循環管路的下端出水管在反應器的底部與布水器的布水總管相連通,在上端入水管與下端出水管之間裝配有水泵。
水力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與反應器內部均勻分布的集水管相連。
由於增加了填料載體層,可以使上浮的汙泥浮著在載體層的塑料花環上,形成載體汙泥層,載體汙泥層可以起到限制反應器底部的汙泥層的過度膨脹及汙泥的上浮流失,既保證了反應器內經常性的汙泥積存,減少了汙泥的添加量,又避免了汙泥顆粒在三相分離器上的快速積存,保證了三相分離器的正常分離功能。另外,生長在載體汙泥層的厭氧菌,加強了對有機物的消化分解作用,本層面區域內是重汙泥與輕質汙泥混合區的生物相異常區域,對提高有機物降解能力作用明顯,可以提高厭氧反應器對汙水的處理能力。本實用新型的水力循環管路還可以提高載體汙泥層及懸浮汙泥層內的水流速度,增加了水中汙染物與細菌的接觸,從而適當提高了厭氧菌對有機物的分解速度。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1中,厭氧反應器器體2的底部均勻布置有布水器11,上部均勻布置有三相分離器1(三相分離器一般在豎向布置1-4層,每層相距1米左右)。布水器11通過布水支管9與布水總管8相連,布水總管8與反應器外的水泵13相連向布水器內壓水。三相分離器1通過集氣支管2與集氣總管3相連收集沼氣。最下方的三相分離器下沿與布水器之間有7米左右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之間均勻布置有填料載體層7。填料載體層採用串狀泰勒花環、或串狀彈性填料,填料載體層的上、下端固定連在上、下固定架14上。填料載體層的厚度在0.5-1m之間,位於反應器的底部2m高度左右位置。在反應器的頂部側壁上安裝有一溢出水管4,用於溢出厭氧處理後的廢水。為了適當提高水流上升速度,在反應器內部還設置有水力循環管路,該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5設置在三相分離器的下沿處(一般在下沿下0.5米處),該循環管路的下端出水管10在反應器的底部與布水器的布水總管8相連通,在上端入水管與下端出水管之間裝配有水泵6。水力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與反應器內部均勻分布的集水管16相連。
權利要求1.一種複合結構厭氧反應器,反應器底部布置有布水器,布水器上方布置有三相分離器,其特徵在於在布水器及三相分離器之間布置有填料載體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填料載體層由均布的豎向串狀泰勒塑料花環構成,該串狀泰勒塑料花環的上、下端固定連在上、下固定架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填料載體層為串狀彈性填料,該串狀彈性填料的上、下端固定連在上、下固定架上。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反應器,其特徵在於在反應器內部還設置有水力循環管路,該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設置在三相分離器的下沿處,該循環管路的下端出水管在反應器的底部與布水器的布水總管相連通,在上端入水管與下端出水管之間裝配有水泵。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應器,其特徵在於水力循環管路的上端入水管與反應器內部均勻分布的集水管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水處理的厭氧反應器,其結構特點在反應器底部布置有布水器,布水器上方布置有三相分離器,在布水器及三相分離器之間布置有填料載體層。這種結構的厭氧反應器可以限制底部汙泥層的膨脹及上浮流失,並可以提高對有機物的降解能力。
文檔編號C02F3/28GK2389888SQ99215259
公開日2000年8月2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4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4日
發明者魏新, 張家卓, 邵忠臣, 張硌, 馬桂先, 王允洪, 張合亭 申請人:河南省科學院河南省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