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10:38:41 1
本發明涉及艾草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艾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呈半灌木狀,艾草植株有濃烈香氣。艾草的莖單生,呈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艾草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艾草可全草入藥,具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草除了具有藥物功效外,還含有鈉、鉀、鈣、鎂、鐵、鋅、維生素、葉酸、胡蘿蔔素等較多的營養物。
艾草在3月初埋於地下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可採收第一茬艾草。艾草生長較為迅速,在第一次採收後可緊接著採收收穫4~5茬,每年四五月份為採摘艾草的最佳時節,而其他月份較難收穫艾草。除了將艾草入藥之外,自古以來就有食用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做成各種粑粑點心等,或者以配菜入菜食用;艾草和蔬菜一樣,在新鮮的使用食用最佳,且能保持其有益特性。由於艾草對人體十分有益,很多人會長時間食用艾草,艾草是草本植物,存放時間不長,而不夠新鮮的艾草,其各種功效都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將艾草新鮮、長久的保存下來就成了一個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該工藝可以延長艾草儲存時間。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選料:選用端午節後的新鮮艾葉;去除發黴變質的艾葉;
(2)清洗:用水淘洗艾草3-5次,洗去艾草中的泥沙;
(3)高溫翻炒:將步驟(2)中的艾草高溫翻炒;
(4)煮燙:將經過高溫翻炒後的艾草放到煮燙裝置內煮燙3-4分鐘,在煮燙時加入碳酸鈉,加入的碳酸鈉的質量為艾草質量的1-1.5%;
(5)浸泡:將步驟(4)中獲得的艾草浸泡15-20小時,浸泡過程中,每隔3小時換一次水;
(6)脫水;
(7)將脫水後的艾草密封、速凍。
採用本技術方案,在端午前後所採摘的艾葉功效最佳。現代藥物成分分析也證實,端午節期間採摘的艾葉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均高於其他時節採摘的艾葉。對艾草用水淘洗3-5次即可將艾草淘洗乾淨,還可以使艾草中的一部分苦汁溶於水中,減少艾草中的苦味。艾草高溫翻炒會使艾草中的水蒸氣蒸發,其水含量大概為艾草質量的15%左右,這樣有利於長時間保存而且有利於長時間保留藥效。煮燙過程中艾草在3-4分鐘內接觸沸水,可使艾草變得翠綠,其時間較短,避免艾草煮燙過度使其顏色流失;同時3-4分鐘可充分使艾草中的酚酶失活,酚酶失活可使艾草不再進行新陳代謝,從而使艾草一直保持此時的顏色。煮燙前在沸水中加入了少量的碳酸鈉,碳酸鈉可中和煮沸過程中艾草釋放的有機酸,避免煮沸過程中艾草失色。浸泡艾草,可使艾草在煮沸過程中流出的物質充分分解到水中,通過換水將艾草流出的物質去掉。然後脫水,使艾草中的水分散失,而且在密封環境中冷凍,這樣不利於艾草上的細菌生長,可以使艾草保持較長的時間。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步驟(4)中的煮燙裝置包括鍋體、加熱結構、電機,煮燙框、螺杆和螺紋件;所述電機固定在鍋體上方,所述電機輸出軸與螺杆上端固定連接,螺杆位於鍋體內;所述螺杆內設有空腔,所述空腔內裝有碳酸鈉,所述螺杆外壁中部設有兩條凹槽,所述凹槽與空腔連通,所述螺紋件與螺杆螺紋連接,所述螺紋件與煮燙框固定連接;所述螺紋杆下端設有固定塊。在煮燙時,向鍋體內注入水並加熱,把艾草放入到煮燙框內,啟動電機,電機轉動帶動螺杆轉動,因為螺紋件與螺杆螺紋配合,所以在螺紋杆轉動時,螺紋件會帶動煮燙框逐漸下移,即艾草會逐漸浸沒的水中進行煮燙。在螺紋件逐漸下移的過程中,凹槽逐漸顯現出來,因為電機帶動螺杆快速轉動,空腔內的碳酸鈉會隨螺紋件的移動而撒到鍋體內,這樣可以使碳酸鈉與水接觸的均勻,利於艾草的煮燙。當螺紋件運動到底部後,因為固定塊的作用,螺杆會帶動煮燙框轉動,使裡面的艾草得到攪拌,充分被煮燙。2分鐘後,電機反轉,帶動煮燙框向上移動,使艾草與水分離,這樣還可以避免人去撈艾草而被燙傷。
優選方案二: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步驟(4)中,在漂燙的熱水中加入以重量計0.5%的碳酸鉀,這樣可以保持艾草的脆性。
優選方案三:作為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方案,步驟(4)中艾草煮燙的溫度為95-100℃,這樣可以使物料內部酶的活性受到破壞,艾草失去原有的硬度,但仍能保持脆性。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優選方案,所述步驟(5)中浸泡的水的溫度為0-5℃,可充分去除煮燙後的艾草中的苦汁以及其他物質,同時可進一步使艾草的口感更佳,且顏色更為鮮亮。
本方案中的高溫翻炒是指高於280℃的溫度翻炒。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煮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鍋體1、電機2、螺杆3、凹槽4、螺紋件5、固定塊6、電熱器7、煮燙框8。
實施例1: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選料:選用端午節後的新鮮艾葉;去除發黴變質的艾葉;
(2)清洗:用水淘洗艾草3次,洗去艾草中的泥沙、雜草;
(3)高溫翻炒:將步驟(2)中的艾草高溫翻炒;
(4)煮燙:將經過高溫翻炒後的艾草放到煮燙裝置內煮燙3分鐘,煮燙煮燙裝置內水的溫度的溫度為95℃,這樣可以使物料內部酶的活性受到破壞,艾草失去原有的硬度,但仍能保持脆性。在煮燙時加入碳酸鈉,加入的碳酸鈉的質量為艾草質量的1%,並加入重量計0.5%的碳酸鉀;
(5)浸泡:將步驟(4)中獲得的艾草浸泡在溫度為0℃的水內15小時,浸泡過程中,每隔3小時換一次水;
(6)脫水;
(7)將脫水後的艾草包裝、速凍。
實施例2: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選料:選用端午節後的新鮮艾葉;去除發黴變質的艾葉;
(2)清洗:用水淘洗艾草4次,洗去艾草中的泥沙、雜草;
(3)高溫翻炒:將步驟(2)中的艾草高溫翻炒;
(4)煮燙:將經過高溫翻炒後的艾草放到煮燙裝置內煮燙3分鐘,煮燙煮燙裝置內水的溫度的溫度為97℃,這樣可以使物料內部酶的活性受到破壞,艾草失去原有的硬度,但仍能保持脆性。在煮燙時加入碳酸鈉,加入的碳酸鈉的質量為艾草質量的1.25%,並加入重量計0.5%的碳酸鉀;
(5)浸泡:將步驟(4)中獲得的艾草浸泡在溫度為3℃的水內18小時,浸泡過程中,每隔3小時換一次水;
(6)脫水;
(7)將脫水後的艾草包裝、速凍。
實施例3:一種艾草的處理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選料:選用端午節後的新鮮艾葉;去除發黴變質的艾葉;
(2)清洗:用水淘洗艾草5次,洗去艾草中的泥沙、雜草;
(3)高溫翻炒:將步驟(2)中的艾草高溫翻炒;
(4)煮燙:將經過高溫翻炒後的艾草放到煮燙裝置內煮燙4分鐘,煮燙煮燙裝置內水的溫度的溫度為100℃,這樣可以使物料內部酶的活性受到破壞,艾草失去原有的硬度,但仍能保持脆性。在煮燙時加入碳酸鈉,加入的碳酸鈉的質量為艾草質量的1.5%,並加入重量計0.5%的碳酸鉀;
(5)浸泡:將步驟(4)中獲得的艾草浸泡在溫度為5℃的水內20小時,浸泡過程中,每隔3小時換一次水;
(6)脫水;
(7)將脫水後的艾草包裝、速凍。
如圖1所示,實施例1、實施例2與實施例3中的煮燙裝置包括鍋體1、加熱結構、電機2、煮燙框8、螺杆3和螺紋件5。本實施例中加熱結構為電熱器7。電機2固定在鍋體1上方,電機2輸出軸與螺杆3上端固定連接,螺杆3位於鍋體1內;螺杆3內設有空腔,空腔4內裝有碳酸鈉,螺杆3外壁中部設有兩條凹槽4,凹槽4與空腔連通,螺紋件5與螺杆3螺紋連接,螺紋件5與煮燙框固定連接;螺紋杆下端設有固定塊6。
在煮燙時,向鍋體1內注入水並加熱,把艾草放入到煮燙框內,啟動電機2,電機2轉動帶動螺杆3轉動,因為螺紋件5與螺杆3螺紋配合,所以在螺紋杆轉動時,螺紋件5會帶動煮燙框逐漸下移,即艾草會逐漸浸沒的水中進行煮燙。在螺紋件5逐漸下移的過程中,凹槽4逐漸顯現出來,因為電機2帶動螺杆3快速轉動,空腔內的碳酸鈉會隨螺紋件5的移動而撒到鍋體1內,這樣可以使碳酸鈉與水接觸的均勻,利於艾草的煮燙。
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與常規的處理手段相比,儲存的艾草更為新鮮,而且儲存時間延長了26-31%。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範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