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9:49:31 3
專利名稱: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特別是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由外筒及蜂窩狀內芯構成,在此,通常的內芯結構是S結構或者同心圓結構,因其是一體式結構,使得內芯的各個蜂窩狀導流孔 是一通到底的,這使得尾氣在導流孔流動時不產生紊流效果,也無尾氣的動態混合產生,流速非常快,其與活性物質的反應時間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尾氣淨化效果的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其把原有單一一體的內芯進行間隔多分段式設計,使尾氣產生紊流效果,促使氣流在高速高溫下的動態混合,促進氣流與活性物質的動態接觸機會,在增強金屬蜂窩載體尾氣淨化性能的同時大大降低內芯的耗材。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包括蜂窩狀內芯,其特徵在於所述整個內芯至少由兩段的單元內芯構成,且相鄰單元內芯之間相間隔一定距離設置。上述各單元內芯結構依安裝順序交替採用S形結構和同心圓結構。本實用新型內芯採用分段式單元內芯結構設置,其相鄰單元內芯中間的中空結構會使氣流產生體積變化,有利於尾氣在高速高溫下的動態混合,有效降低尾氣流速,促進氣流與活性物質的動態接觸機會,而且在金屬載體總長度(長度一般90毫米)不變的情況下,內芯相比普通的金屬載可節省十分之一以上。此外,單元內芯依序交替採用S形結構和同心圓結構設置,可使尾氣氣流產生紊流效果,可進一步減緩氣流流速,增加氣流與活性物質的接觸機會,經試驗表明,本實用新型內芯結構的尾氣實際排放淨化測試效果比普通整體式內芯提升5-10%。
圖I、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布局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圖I中A-A部的截面圖;圖3、本實用新型圖I中B-B部的截面圖;圖4、本實用新型圖I中C-C部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包括蜂窩狀內芯I和外筒2,所述整個內芯I依序由三段的單元內芯11、12、13構成,且相鄰單元內芯11、12或12、13之間相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在實際中,根據需要設定單元內芯數目,只要保證單元內芯數目不少於兩個即可。所述各單元內芯11、12、13結構依安裝順序交替採用S形結構和同心圓結構設置,如圖2和4所示,本實施例中單元內芯11採用同心圓結構,單元內芯12採用S形結構,單元內芯13採用同心圓結構。而在實際中,也可根據需要把三個單元內芯分別設置成S形結構、同心圓結構和S形結構。本實用新型內芯I採用分段式單元內芯11、12、13結構設置,其相鄰單元內芯中間的中空結構14會使氣流產生體積變化,有利於尾氣在高速高溫下的動態混合,有效降低尾氣流速,促進氣流與活性物質的動態接觸機會,而且在金屬載體總長度(長度一般90毫米)不變的情況下,內芯I相比普通的金屬載可節省十分之一以上,大大降低產生成本。 此外,單元內芯11、12、13依序交替採用同心圓結構和S形結構設置,可使尾氣氣流產生紊流效果,可進一步減緩氣流流速,增加氣流與活性物質的接觸機會,經試驗表明,本實用新型內芯結構的尾氣實際排放淨化測試效果比普通整體式內芯提升5-10%。綜上,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其把原有單一一體的內芯進行間隔多分段式設計,使尾氣產生紊流效果,促使氣流在高速高溫下的動態混合,促進氣流與活性物質的動態接觸機會,在增強金屬蜂窩載體尾氣淨化性能的同時大大降低內芯耗材。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並非對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原理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包括蜂窩狀內芯,其特徵在於所述整個內芯至少由兩段的単元內芯構成,且相鄰単元內芯之間相間隔一定距離設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各單元內芯結構依安裝順序交替採用S形結構和同心圓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催化器金屬蜂窩載體的分段式內芯結構,包括蜂窩狀內芯,所述整個內芯至少由兩段的單元內芯構成,且相鄰單元內芯之間相間隔一定距離設置。本實用新型把原有單一一體的內芯進行間隔多分段式設計,使尾氣產生紊流效果,促使氣流在高速高溫下的動態混合,促進氣流與活性物質的動態接觸機會,在增強金屬蜂窩載體尾氣淨化性能的同時大大降低內芯的耗材。
文檔編號B01D53/88GK202438265SQ20122000376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姜玉平, 柏威廉, 黃敏 申請人:浙江通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