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用氣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4:23:16 1
專利名稱:壓縮機用氣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閥,具體為一種壓縮機用氣閥。
背景技術:
活塞式壓縮機為化肥生產中的常用設備,而氣閥是活塞式壓縮機的一個主要部件,它的好壞直接影響活塞式壓縮機的排氣量、功率消耗及運轉的可靠性,其中氣閥本體設計的通道體積大小直接影響到整臺活塞式壓縮機的效率。氣閥的通道體積和活塞止點與缸體端蓋之間的容積以下統稱為活塞式壓縮機的餘隙,餘隙容積的存在直接減小了活塞式壓縮機的排氣量和吸氣量,另外餘隙容積內的氣體隨著活塞的往復運動,時而膨脹,時而又被壓縮,活塞式壓縮機需要對這一部分氣體不斷地做著無用功,總之,餘隙容積對活塞式壓縮機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是有影響的,餘隙容積過大會使壓縮機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急劇下降, 但餘隙容積過小會增加活塞與氣缸端蓋相碰撞的危險性,為了提高活塞式壓縮機的效率, 通常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活塞式壓縮機各部位餘隙減小到最小,將活塞式壓縮機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現有的壓縮機用氣閥,包括位於壓縮機氣閥孔內的閥體,閥體分為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由氣閥螺栓將三者裝配為一個整體,當氣閥裝入氣閥孔時,下閥體的下底面與氣閥孔底部形成預留通道,此為餘隙的一部分。經過分析,造成氣閥的餘隙控制較大的因素有幾個方面1.因下閥體較短,預留通道高度大約在5-10mm之間;2.氣閥螺栓尾部與下閥體底部平齊,由於上述氣閥結構設計的不合理造成餘隙容積增大,嚴重影響活塞式壓縮機的工作效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由於氣閥結構設計的不合理,包括下閥體較短和氣閥螺栓尾部與下閥體底部平齊,而造成活塞式壓縮機的餘隙增大的問題,提供一種改造的壓縮機用氣閥。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壓縮機用氣閥,包括位於壓縮機氣閥孔內且由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構成的閥體和裝配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的氣閥螺栓,下閥體的下底面與壓縮機氣閥孔的底面之間形成預留通道,下閥體加長至預留通道高度控制在1. 5mm,氣閥螺栓尾部伸出下閥體的下底面,即氣閥螺栓尾部插入預留通道。改進的壓縮機用氣閥,將氣閥螺栓尾部伸出下閥體的下底面,也即將氣閥螺栓尾部插入預留通道,佔據部分餘隙,減少了餘隙容積;通常將氣閥裝入氣閥孔時,預留通道高度大約在5-10mm之間,通過加長下閥體來減少餘隙,此時預留通道高度控制在1. 5mm,即將餘隙控制在1. 5mm,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減少餘隙的目的。進一步地,氣閥螺栓尾部插入預留通道的部分為錐體,以減小工作阻力。更進一步地,為了保證活塞式壓縮機的安全運行,壓縮機用氣閥是由碳素鋼製成的。[0009]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活塞式壓縮機用氣閥的改造,活塞式壓縮機的排氣量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加。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壓縮機用氣閥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下閥體,2-氣閥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一種壓縮機用氣閥,包括位於壓縮機氣閥孔內且由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1構成的閥體和裝配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1的氣閥螺栓2,下閥體1的下底面與壓縮機氣閥孔的底面之間形成預留通道,下閥體1加長至預留通道高度控制在1. 5mm,氣閥螺栓2尾部伸出下閥體1的下底面,即氣閥螺栓2尾部插入預留通道。進一步地,氣閥螺栓2尾部插入預留通道的部分為錐體。更進一步地,壓縮機用氣閥是由碳素鋼製成的,以保證活塞式壓縮機的安全運行。
權利要求1.一種壓縮機用氣閥,包括位於壓縮機氣閥孔內且由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1)構成的閥體和裝配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1)的氣閥螺栓(2),下閥體(1)的下底面與壓縮機氣閥孔的底面之間形成預留通道,其特徵在於下閥體(1)加長至預留通道高度控制在 1.5mm,氣閥螺栓(2)尾部伸出下閥體(1)的下底面,即氣閥螺栓(2)尾部插入預留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用氣閥,其特徵在於氣閥螺栓(2)尾部插入預留通道的部分為錐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用氣閥,其特徵在於是由碳素鋼製成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閥,尤其涉及一種壓縮機用氣閥。解決由於氣閥結構設計的不合理,包括氣閥臺階較短和氣閥螺栓尾部與氣閥臺階底部平齊,而造成活塞式壓縮機的餘隙增大的問題,提供一種改造的壓縮機用氣閥。所述的壓縮機用氣閥,包括位於壓縮機氣閥孔內且由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構成的閥體和裝配上閥體、主閥體、下閥體的氣閥螺栓,下閥體的下底面與壓縮機氣閥孔的底面之間形成預留通道,下閥體加長至預留通道高度控制在1.5mm,氣閥螺栓尾部伸出下閥體的下底面,即氣閥螺栓尾部插入預留通道;氣閥螺栓尾部插入預留通道的部分為錐體;壓縮機用氣閥是由碳素鋼製成的,以保證活塞式壓縮機的安全運行。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活塞式壓縮機用氣閥的改造,有效減小了餘隙,活塞式壓縮機的排氣量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加。
文檔編號F04B39/10GK202031820SQ20112013493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日
發明者李新華 申請人:山西蘭花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