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7:00:56 2
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煉鋼設備領域的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以解決目前保護管頸部易結鋼圈的問題。它由上部倒錐形碗口和下部直管連接而成,直管內徑比倒錐形碗口底部內徑小,直管管壁向內凸出在頸部形成環形凸臺,環形凸臺寬度為15-20mm,在倒錐形碗口內壁和環形凸臺上覆蓋有形狀一致的密封石棉碗。本實用新型內腔平滑,鋼水進入保護管後澆注順暢,鋼渣不易粘結在保護管頸部,保護管頸部結鋼圈現象消除,壽命明顯提高,而且取消了連澆過程中清燒保護管的工藝要求,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有效縮短了鋼包連澆時間,使得鋼水液面長期處於高位穩定狀態,提高了鑄坯質量。
【專利說明】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煉鋼設備領域的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
【背景技術】
[0002]煉鋼廠鋼包澆注時需用保護管與鋼包下水口緊密結合。現有保護管由上部倒錐形的碗口和下部直管組成,碗口底部與直管內徑相同,且連接的頸部平滑過渡。為了保護澆注,在保護管與鋼包下水口接觸面採用石棉碗進行密封,使用時採用機械手給定4.5MPa壓力,使保護管與鋼包下水口接觸緊密。由於鋼流不會長期處於全開狀態,鋼流偏小時,極易在保護管頸部石棉碗底結鋼圈,部分鋼圈會蔓延至密封區域,導致保護管局部受力偏斜,經常出現頸部穿裂現象。經統計,保護管使用壽命約連澆4爐鋼水,且為了保證下一爐鋼水的正常澆注,每次連澆時,操作人員必須通過燒氧的方式將粘結在保護管頸部的鋼圈清燒乾淨,增加了職工的勞動強度和鋼包連澆時間,不利於鋼水澆注過程中的穩定,影響鑄坯質量。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缺陷,提供一種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由上部倒錐形碗口和下部直管連接而成,其在於,直管內徑比倒錐形碗口底部內徑小,直管管壁向內凸出在頸部形成環形凸臺。
[0005]優選的,環形凸臺寬度為15_20mm。
[0006]優選的,在倒錐形碗口內壁和環形凸臺上覆蓋有形狀一致的密封石棉碗。
[0007]本實用新型內腔平滑,鋼水進入保護管後澆注順暢,鋼渣不易粘結在保護管頸部,保護管頸部結鋼圈現象消除,壽命明顯提高,而且取消了連澆過程中清燒保護管的工藝要求,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有效縮短了鋼包連澆時間,使得鋼水液面長期處於高位穩定狀態,提尚了鑄還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原鋼包澆注保護管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1-倒錐形碗口 ;2_直管;3-密封石棉碗,4-環形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作進一步描述:
[0012]如圖1所示,原鋼包澆注保護管由上部倒錐形I碗口和下部直管2組成,倒錐形碗口 I底部與直管2內徑相同,且連接的頸部平滑過渡。但是為了保護澆注,在保護管與鋼包下水口接觸面即倒錐形碗口 I內壁採用密封石棉碗3進行密封后,密封石棉碗3底部在保護管頸部形成一圈凸出部位,鋼流偏小時,極易在保護管頸部密封石棉碗3碗底結鋼圈,導致頸部穿裂現象。
[0013]如圖2所示,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由上部倒錐形碗I 口和下部直管2連接而成,直管2內徑比倒錐形碗口 I底部內徑小,直管2管壁向內凸出在頸部形成環形凸臺4,由於原保護管在使用過程中,頸部粘結的鋼圈厚度約為18mm,因此將環形凸臺4寬度設計為18_,其它尺寸不變,為了保護澆注,在倒錐形碗口 I內壁和環形凸臺4上覆蓋有形狀一致的密封石棉碗3。新設計考慮了密封石棉碗3的厚度,通過設計環形凸臺4進行補償,使得保護管內腔平滑,鋼水進入保護管後澆注順暢,鋼渣不易粘結在保護管頸部,保護管頸部結鋼圈現象消除,壽命由原來的4爐提高到了 7-8爐,而且取消了連澆過程中清燒保護管的工藝要求,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有效縮短了鋼包連澆時間,連澆時間可以縮短約55秒,使得鋼水液面長期處於高位穩定狀態,提高了鑄坯質量。
【權利要求】
1.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由上部倒錐形碗口和下部直管連接而成,其特徵在於:直管內徑比倒錐形碗口底部內徑小,直管管壁向內凸出在頸部形成環形凸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其特徵在於:環形凸臺寬度為15-20mmo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鋼包澆注保護管,其特徵在於:在倒錐形碗口內壁和環形凸臺上覆蓋有形狀一致的密封石棉碗。
【文檔編號】B22D41/50GK204194790SQ201420651015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4日
【發明者】白靜, 洪軍, 趙中福, 郭忠波, 陳迪慶, 鄔紅勝, 洪慶海, 楊文清, 潘金保, 張明 申請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