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01:59:46 2
專利名稱: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焦化廠苯加氫精制工藝再生塔重沸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
背景技術:
再生塔重沸器是用導熱油加熱環丁碸、水、微量烴等介質的一種釜式重沸器,它採用折流板或支持板作為換熱管束的支撐結構,同時防止流體短路,增加流速,並迫使流體按規定的路徑多次錯流通過換熱管束,提高殼程的換熱係數。由於殼程流體需要多次橫掠過換熱管束,反覆改變衝刷方向,而且衝刷的角度大致是垂直方向,所以流體的流動阻力很大,在局部存在流動死區,而且容易引起誘導振動。對於再沸器,由於殼程介質氣化,體積急劇增大,而管程介質冷凝,體積急劇減小,而發生振動,致使換熱管振動磨損,最終導致換熱管洩露,引發生產事故。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加強對再生塔重沸器換熱管的固定,消除換熱管的振動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包括殼體、管箱、管板、換熱管、折流裝置,多根U 型換熱管端部通過管板組成換熱管束置於殼體內,管箱依次與管板和殼體相連接,沿換熱管長度方向設有多組折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折流裝置為折流柵,折流柵由多根折流杆平行分布且端部與折流圈連接組成,所述折流杆厚度與相鄰換熱管之間的間隙相同,相鄰設置的折流柵上的折流杆相互垂直。所述折流杆截面為圓形、矩形或者菱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折流柵使原來以橫向流和錯流為主的殼程流體流向變成了沿殼體軸向的縱向流,流場分布均勻,幾乎沒有傳熱死區,有效減小了換熱管束與折流杆間的剪切應力,消除了流體誘導振動,減少了換熱管束的磨損;2) 由於相鄰折流柵上的折流杆垂直設置,殼程中的流體順著管束流動時,遇到折流柵就會產生擾流,在擾流的強度減弱後,又會遇到下一個折流柵,再次產生擾流,如此多次擾動減薄了層流邊界層,有效地強化了傳熱效果,同時因為擾流的自潔作用,也使得汙垢不易沉積; 3)該換熱器具有使用壽命長、節約能源等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a) 圖2(d)是按順序設置的一組折流柵結構示意圖。圖中1-管箱2-管板3-換熱管4-折流柵5-殼體6-折流圈7_折流杆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說明見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結構示意圖,包括殼體5、管箱1、管板2、換熱管3、折流柵4,多根U型換熱管3端部固定於管板2上組成換熱管束置於殼體5下側內部,管箱1依次與管板2和殼體5上的法蘭通過螺栓相連接,沿換熱管3長度方向設有多組折流柵4。見圖2 (a) 圖2 (d),是按順序設置的一組折流柵結構示意圖,折流柵4每四套為一組,折流柵4包括多根折流杆7平行分布且端部與折流圈6相連接,折流杆7厚度與相鄰換熱管3之間的間隙相同,相鄰折流柵4上的折流杆7相互垂直。折流杆7的截面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圓形、矩形或者菱形。該折流柵4既適用於正方形布管,也適用於三角形布管, 通過將折流杆7交替布置在每排換熱管3之間,從而保證折流柵4對換熱管3的支撐作用。實施例中,換熱器3採用正方形布管,如第一套折流柵中的折流杆7是按照圖2 (a) 所示水平布置,則沿換熱管3長度方向一段距離設置的第二套折流柵的折流杆7按照圖 2(b)垂直布置,之後的第三套按照圖2(c)所示再水平布置,然後第四套中的折流杆7按圖 2 (d)再垂直布置,根據再生塔重沸器的長度情況,具體確定應該布置多少組這樣的折流柵, 只要保證相鄰折流杆的方向和位置的交錯布置,具體相互順序沒有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包括殼體、管箱、管板、換熱管、折流裝置,多根U型換熱管端部通過管板組成換熱管束置於殼體內,管箱依次與管板和殼體相連接,沿換熱管長度方向設有多組折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折流裝置為折流柵,折流柵由多根折流杆平行分布且端部與折流圈連接組成,所述折流杆厚度與相鄰換熱管之間的間隙相同,相鄰設置的折流柵上的折流杆相互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折流杆截面為圓形、矩形或者菱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柵式折流杆再生塔重沸器,包括殼體、管箱、管板、換熱管、折流裝置,多根U型換熱管端部通過管板組成換熱管束置於殼體內,管箱依次與管板和殼體相連接,沿換熱管長度方向設有多組折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折流裝置為折流柵,折流柵由多根折流杆平行分布且端部與折流圈連接組成,所述折流杆厚度與相鄰換熱管之間的間隙相同,相鄰設置的折流柵上的折流杆相互垂直。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折流柵使原來以橫向流和錯流為主的殼程流體流向變成了沿殼體軸向的縱向流,流場分布均勻,消除了換熱管束的振動和磨損;2)相鄰折流柵上的折流杆垂直設置,產生擾流,有效地強化了傳熱,汙垢不易沉積。
文檔編號F28F9/24GK202015500SQ20102068671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9日
發明者段有龍, 王劍, 邱紅 申請人: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