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
2023-05-23 15:09:36 1
專利名稱: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該發明涉及中成藥顆粒劑的製作工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顆粒劑是一種中藥劑型,根據我國有關藥品法規,改變劑型作為一種新藥研究,原劑型已有清濁祛毒丸,並已列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成藥標準彙編-中成藥地方標準上升國家標準部分《外科分冊》中,由十二味中藥組成。原劑型的工藝為牡丹皮等七味藥材粉碎成細粉,其餘金沙藤等五味製成水煮膏,然後混合製成水泛丸而成。但該丸劑服用量大,一次用量為8g,60個丸子,女士較難吞服,且控制產品質量的質量標準尚可進一步提高,以進一步控制產品質量。基於丸劑存在影響質量的缺點,我們應用現代製藥技術對該產品工藝作必要改進,形成新的製劑,來保證產品的監控質量,提高藥效,造福百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來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穩定性,使患者更樂意服用以更好地滿足醫療需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一、清濁祛毒顆粒的處方組成金沙藤1600g大血藤4000g蒲公英3200g牡丹皮800g 虎杖800g 地黃800g山茱萸800g 山藥800g 茯苓800g澤瀉800g 益母草800g 黃芪800g輔料適量,共製成1000包。
二、清濁祛毒顆粒製備工藝工藝一將十二味藥分別淨選,除去雜質,檢驗合格備用;取牡丹皮、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黃芪等七味粉碎成細粉;其餘金沙藤等五味粉碎成粗粉或飲片加水煎煮2-3次,每次1-3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8-1.30(80℃)的稠膏,與上述細粉及輔料混勻,制粒,乾燥,分裝,質檢,包裝。
工藝二將十二味藥分別淨選,除去雜質,檢驗合格備用;取牡丹皮、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黃芪等七味粉碎成細粉;其餘金沙藤等五味粉碎成粗粉或飲片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3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1.15(60℃)的濃縮液,噴霧乾燥,收集幹膏粉,加入上述細粉及適量輔料混勻,制粒,乾燥,分裝,質檢,包裝。
三、通過工藝一、二所製得的為顆粒。
工藝中所加輔料可以是聚維酮K30、微粉矽膠、蔗糖、羧甲纖維素鈉、澱粉、糊精、阿斯帕坦、硬脂酸鎂、香精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混合使用。工藝中牡丹皮等七味藥材碎成細粉通常為過80-160目的細粉,最好為超微粉碎成200-300目細粉。
工藝中其餘金沙藤等五味藥材粉碎成粗粉通常為過5-30目的粗粉/飲片,最好為過10目粗粉。
工藝中水煎煮的條件為煎煮2-3次,加水量第一次為藥量的6-12倍量,第二、三次為藥量的4-10倍量,煎煮時間每次1-3小時;最佳為煎煮3次,加水量第一次為藥量的10倍量,第二、三次為藥量的8倍量,每次2小時。
工藝中濃縮成稠膏的相對密度為1.08-1.30(80℃),最佳相對密度為1.15-1.18(80℃)。
工藝中濃縮成濃縮液的相對密度為1.05-1.15(60℃),最佳相對密度為1.08-1.10(60℃)。
工藝中噴霧乾燥進風溫度為100-200℃,出風溫度為50-150℃,最佳進風溫度為160-180℃,出風溫度為80-100℃。
工藝中顆粒乾燥的溫度控制在50-80℃,最好為60℃。
本品的質量控制主要是鑑別、檢查、含量測定三個方面,增加對處方中牡丹皮、虎杖、益母草、黃芪的薄層鑑別;對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砷鹽不得過百萬分之二的限量檢查。
該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其優越性在於生產工藝更簡單而合理、質量標準進一步提高,使產品的質量有了保障。
具體實施例方式
該發明的最佳實施方案是將十二味藥分別淨選,除去雜質,檢驗合格備用;取牡丹皮、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黃芪等七味粉碎成細粉;其餘金沙藤等五味粉碎成粗粉或飲片加水煎煮2-3次,每次1-3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8-1.30(80℃)的稠膏,與上述細粉及輔料混勻,制粒,乾燥,分裝,質檢,包裝。
權利要求
1.一種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以下步驟(1)工藝中牡丹皮、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黃芪七味藥材碎成細粉通常為過80-160目的細粉,最好為超微粉碎成200-300目細粉。(2)工藝中金沙藤、大血藤、蒲公英、虎杖、益母草五味藥材粉碎成粗粉通常為過5-30目的粗粉/飲片,最好為過10目粗粉加水煎煮。(3)工藝中水煎煮的條件為煎煮2-3次,加水量第一次為藥量的6-12倍量,第二、三次為藥量的4-10倍量,煎煮時間每次1-3小時;最佳為煎煮3次,加水量第一次為藥量的10倍量,第二、三次為藥量的8倍量,每次2小時,然後進行濃縮。(4)工藝中濃縮成稠膏的相對密度為1.08-1.30(80℃),最佳相對密度為1.15-1.18(80℃)。(5)工藝中濃縮成濃縮液的相對密度為1.05-1.15(60℃),最佳相對密度為1.08-1.10(60℃),進行噴霧乾燥。(6)工藝中噴霧乾燥進風溫度為100-200℃,出風溫度為50-150℃,最佳進風溫度為160-180℃,出風溫度為80-100℃。(7)工藝中顆粒乾燥的溫度控制在50-80℃,最好為60℃。(8)工藝中所加輔料可以是聚維酮K30、微粉矽膠、蔗糖、羧甲纖維素鈉、澱粉、糊精、阿斯帕坦、硬脂酸鎂、香精中的任何一種/多種混合使用。(9)將上述(1)、(2)、(3)、(4)、(5)、(6)、(7)、(8)的備用成分按國家標準處方用量進行投料,加輔料混勻,制粒,分裝,製成清濁祛毒顆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濁祛毒顆粒及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有對牡丹皮、虎杖、益母草、黃芪的薄層鑑別,有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砷鹽不得過百萬分之二的限量檢查。
全文摘要
一種清濁祛毒顆粒劑及製備方法,其特徵是牡丹皮等七味粉碎成細粉備用;其餘金沙藤等五味加水煎煮濃縮得稠膏備用/水煎煮濃縮成濃縮液噴霧乾燥得幹膏粉備用;然後將上述備用物料,按國家標準處方要求投料,加輔料,制粒,乾燥,分裝而完成整套製作方法。該藥是在現有丸劑的基礎上劑型工藝改革,完善製備工藝及質量標準進一步提高,對提高產品質量有重大意義。該藥具有清熱解毒,利溼去濁的功能;用於溼熱下注所致尿頻尿急,尿痛等症。且生產、攜帶、使用方便,是安全、穩定、有效的藥品,是現代製藥企業理想的產品。
文檔編號A61P13/02GK1456294SQ0311893
公開日2003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10日
發明者毛友昌, 毛曉敏 申請人:毛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