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導熱絕緣膠及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05-24 01:33:56 3
本發明屬於複合材料領域。具體來說,本發明涉及一種導熱、絕緣性能良好的改性 氮化鋁填充環氧樹脂複合材料。
背景技術:
電機線圈密封膠,對深海水下電機轉子線圈進行密封,固化後需要能承1000米水壓強度和密封,且應具有良好的絕緣性,防止線圈破損短路,同時電機工作時會放出大量熱量,該膠黏劑需要耐熱,同時有良好導熱性能,能及時將熱量傳導,降溫材料溫度。
中國專利CN 102532606 B,發明名稱為一種改性氮化鋁填充環氧樹脂複合材料,主要由環氧樹脂以及其中夾雜的上述改性氮化鋁粉末構成 ; 所述環氧樹脂和改性氮化鋁的質量比為 :(2~11):1。該複合材料熱導率 比純樹脂增加 2 ~ 3 倍,熱導率可達 0.73W·m-1·K-1。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耐熱、良好導熱性能的導熱絕緣膠。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導熱絕緣膠,導熱絕緣膠由耐溫型環氧樹脂內填充氮化鋁,氮化鋁由粒徑大小不同且呈圓球形顆粒組成;其中氮化鋁為納米級氮化鋁、微米級氮化鋁、毫米級氮化鋁。
進一步地,上述氮化鋁質量份數比為:(納米級氮化鋁+微米級氮化鋁)∶毫米級氮化鋁=(120~150)∶(100~320)。
進一步地,上述環氧樹脂和氮化鋁質量份數比100∶(250~440)。
進一步地,上述環氧樹脂、(納米級氮化鋁+微米級氮化鋁)、毫米級氮化鋁的質量份數比為:100∶(120~150)∶(100~320)。
進一步地,上述導熱複合材料的膠液固化前黏度為4000~5000cps。
上述任意一種導熱絕緣膠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
①將上述材料按比例混合後,升溫降低材料體系黏度;
②攪拌3-4小時機械攪拌混勻微粒,再通過超聲波震蕩1小時進一步充分混勻微料;出料前真空攪拌脫泡;倒入需要灌注處,真空震動脫泡,並升溫固化。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①升溫溫度為40-50℃,步驟②固化升溫步驟為:80-90℃,4小時,120℃,2小時固化。
本發明的創新點是:
1)材料配方組合 採用特種高性能環氧與高導熱絕緣填料組合;
2)為提升導熱率,通過添加各種粒徑氮化鋁,能進一步進行互補優化填充;
3)採用毫米級氮化鋁顆粒,大幅提升氮化鋁加入量,且採用球形氮化鋁顆粒(微米級氮化鋁粉末,經燒結配方造粒,離心力作用下快速凝結,再經高溫燒制製得),增加導熱膠的流動性,方便其隨料倒出,大幅提升導熱率。
說明:加氮化鋁粉粒(微米級及更小粒徑),現有技術100份樹脂加入氮化鋁量超過150份,膠液黏度就很大了,膠液黏度大,流動性差,不利於操作和脫泡,且絕熱性能樹脂對導電填料都形成包覆,大大降低其導熱性,而不同粒徑的氮化鋁同時加入時,在樹脂黏度並不太高情況下,能加入250-440份氮化鋁,且大顆粒氮化鋁直接相連,能大幅度提升其導熱率。
本發明的導熱絕緣膠有益效果是:
熱導率可達 3~5 W/(m·K);絕緣性優,表面電阻:6.4×1011Ω,體積電阻:7.5×1014Ω/cm。
耐溫性好:測試膠液固化後玻璃化溫度高於300℃,強度高、粘接力強、密封性好,模擬小電機試驗,封電圈後15MPA水壓試驗(滿足1000米水壓要求),能密封。
膠液固化前黏度低(約4000-5000cps),易操作,易脫泡。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對於該點可以到時以圖進行輔助,並通過一定的理論分析進行闡述;
從上表可以看出,只加入氮化鋁微粒(納米、微米級)時,最多加入到150份左右(再多加粘度大,不利於脫泡、注膠),而在該料中再加入一定量大粒徑氮化鋁(毫米級顆粒),幾乎不會造成其流動性變差,而當氮化鋁微粒量減小時,大粒徑氮化鋁仍能再略提高加入量,如上表幾個典型配方。
下表是本發明的優選方案
導熱率大幅提升原理:
1、為保證絕緣導熱膠導熱率提升,所選原材料首先應都具備絕緣性,樹脂為絕熱材料(導熱率低至0.2 W/(m·K)),在樹脂中添加絕緣但導熱率優異的氮化鋁填料(導熱率高至320 W/(m·K));
2、為提高膠液導熱率,應最大幅度提升導熱填料氮化鋁的加入量,一般方法採用添加氮化鋁微粒(納米級至微米級氮化鋁),本發明中,氮化鋁微粒與毫米級氮化鋁顆粒混合添加,通過大顆粒氮化鋁間隙填充小顆粒氮化鋁間隙,大幅提升氮化鋁填入量,從而大幅提升膠液整體導熱率;
3、氮化鋁微粒表層被樹脂包覆,全部被隔絕成各個「孤島」,而樹脂是絕熱的,整體導熱性不佳,而在填入大顆粒球形氮化鋁後,由於氮化鋁密度(3.2g/cm3)遠大於樹脂密度(1-1.1 g/cm3),氮化鋁顆粒密度比樹脂/氮化鋁膠液密度大,其會因重力下沉,導致很多氮化鋁大顆粒直接相挨,在材料裡面直接形成氮化鋁導熱網絡線,大大提升了其導熱率;
4、氮化鋁顆粒選用球形狀,增大其流動性。本方明方案初期也選用不規則毫米級氮化鋁顆粒,發現其加入後沉底部堆積,無法流動。
以上結合表格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