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吳王勾踐的評價(歷史之謎施夷光)
2023-05-24 00:01:05 2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紹興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其居西村,故名西施。
越紹興薴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西子病心而顰,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顰,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東施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顰之典 。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踐圖復國,以吳王好色,乃用範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谷,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乃獻於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遊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
會稽之戰後,越國稱臣吳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復國。西施因天生麗質,被勾踐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成為了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從此吳王日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落得眾叛親離。最後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抓住機會,一舉擊敗吳國,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吳滅過後,西施隨之也失去了音信。那麼作為越國的功臣,吳國的罪人,西施最後的結局到底怎麼樣?也成了史學家們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史記》這部最權威的歷史巨著中,關於範蠡的記述非常詳盡,但是關於西施的描寫卻未見隻言片語,這也使西施的去向成了一個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遺憾。
有人說她隨範蠡泛五湖而去,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沉江,有人說被越王兔死狗烹,也有人說被範蠡沉湖,眾說紛紜,至今史學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第一種說法,隨範蠡歸隱五湖。這也是最浪漫、最讓人接受的結局。範蠡和西施本來就是情侶,為了國家大義犧牲了愛情,戰爭結束後,西施復歸,範蠡認為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所以帶西施歸隱江湖。東漢袁康的《越絕書》中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李白《西施》云: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也認為,西施隨範蠡歸隱去了。
第二種說法,自縊而亡。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因完成了使命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因對不起吳王夫差而內疚,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第三種說法,沉海或者沉湖。吳滅後,越王勾踐也被西施美貌所吸引,想納為妃子。範蠡怕勾踐重蹈夫差覆轍,於是騙西施泛舟遊湖,到湖心時推下水,將其淹死。也有說是越王夫人騙出西施,綁石頭於其身,沉入大海。
第四種說法,被越王勾踐殺害。其一,勾踐認為使用美人計畢竟勝之不武,殺害西施以保其密。其二,西施雖然立功,但畢竟紅顏禍水,既然她能以此讓吳國覆滅,也能讓越國重蹈覆轍,所以殺害,以絕後患。其三,範蠡為春秋末期最大的商賈,越國勝利後,勾踐怕範蠡勢力再增加,此時範蠡已經歸隱,所以只能殺了他的紅顏以示警告。但是不管哪種說法,都顯示了越王勾踐的野心和卑鄙的手段。
第五種說法,被吳人殺害。吳王自刎,吳國滅亡了,吳人認為正是西施的到來才導致吳國的滅亡,所以把所有的憤怒全部撒在了西施身上。他們用綢緞把西施捆住,沉在了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云:「楊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這種說法肯定是傳說,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第六種說法,不慎落水。唐朝詩人李商隱的《景陽井》絕句云: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還有一詩人皮日休的五絕詩《館娃宮懷古》中第五首詩云:響屐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唐代就流傳著西施落水的說法。
這集中說法儘管眾說紛紜也存在分歧,我還是最喜歡的還是歸隱說法。畢竟我們都希望她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她真正的死因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也成了一個千古之謎。雖然她的死因我們無法確定,但是她為了國家大義,委曲求全、忍辱負重為救越國做出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正所謂:
西施原為農家女,
只因麗質本天成,
一朝聽從越王令,
忍辱負重滅吳國,
自古紅顏多薄命,
命運多舛未可知?
西施浣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