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8:45:11 4
專利名稱: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及一種鋼鐵冶金行業中連鑄中間包用功能耐火材料,組合式無 碳塞棒。適用於長連鑄時間要求、高氧含量鋼液等狀況的連鑄過程中。
技術背景目前連鑄用中間包一般採用整體塞棒和浸入式水口作為控流系統,整體塞 棒為碳結合氧化物-石墨複合材料。塞棒本體為鋁碳材料,棒頭根據需要選取 鋁碳材料、鋯碳材料、鎂碳材料、尖晶石-碳材料等。由於含炭,材料具有較 好的抗熱震性和抗剝落性,但在抗氧化性、抗鋼液衝刷性方面明顯不足,在使 用壽命的進一步提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適應連鑄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 連鑄高氧鋼時,碳的過度氧化使含炭棒頭嚴重蝕損而不適用。同時,較多棒頭 的蝕損也會對鋼坯增碳,增加鋼中產生夾雜物的危險,尤其,冶煉高品質鋼, 如汽車板鋼不利。由於炭在鋼水中有較高的溶解度,當棒頭與鋼水接觸時會發 生脫碳現象,造成棒頭表面粗糙,使得鋼水中的夾雜物易粘附在棒頭表面,產 生結瘤現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組合式無碳塞棒,以便提高塞棒的抗侵蝕性,減少對鋼水增碳的汙染,降低鋼坯中產生夾雜物的危險,還可以減輕結 瘤現象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塞棒為組合式塞棒,其由 棒頭和棒身組成,棒身為常規Al2(VC材質,棒頭為一陶瓷結合的無碳棒頭, 棒身和棒頭通過螺紋,連接時在螺紋或空隙處塗抹耐火膠泥,防止在使用時鋼 水滲入棒身內部,造成對塞棒的侵蝕。所述的棒身內具有內螺紋,棒頭後端設置帶有外螺紋的螺杆,螺杆和棒身 的內螺紋連接。所述的棒身內具有內螺紋,棒頭內具有內螺紋,在棒頭和棒身之間設置帶 有外螺紋的連接螺杆,棒頭和棒身通過連接螺杆連接固定。連接螺杆採用石墨或SiC材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棒頭和棒身採用組合式結構,棒頭和棒身之間通過螺紋 連接,棒頭和棒身分別燒結,該塞棒棒頭採用無碳材料,棒身為鋁碳材料。本 實用新型通過複合的方式,將鋁碳材料抗熱震性、抗渣性優良和無碳材料抗鋼 水衝刷性高的特點結合起來,開發的組合式塞棒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高的抗侵 蝕性,在使用時較整體塞棒具有較高的使用壽命。其克服了目前整體塞棒棒頭 只能複合碳耐火材料的缺點,為塞棒棒頭的選材和性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加有利 的條件。
附圖1為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1、棒身,2、棒頭,3、 6、內螺紋,4、螺杆,5、連接螺杆, 7、耐火泥。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實施例l:如圖l所示塞棒為組合式塞棒,其由棒頭2和棒身1組成,棒身為常規A1203-C材質,棒頭2為一陶瓷結合的無碳棒頭,棒身1和棒頭2 通過螺紋連接,棒頭2和棒身1分別燒結。棒頭2和棒身1連接時在螺紋或空 隙處塗抹耐火膠泥,防止在使用時鋼水滲入棒身內部,造成對塞棒的侵蝕。棒 頭2上設置帶有外螺紋的螺杆4。在棒頭2和棒身1連接處的螺紋或空隙處設 置耐火泥7。配製火泥,火泥成份為氧化鋁微粉加等量磷酸二氫鋁,然後將棒 頭2和棒身1用螺紋連接並用耐火泥7密封,外部刷上防氧化塗料,製成無碳 組合式塞棒。實施例2:如圖2所示塞棒為組合式塞棒,其由棒頭2和棒身1組成, 棒身1可採用為鋁碳材料,棒頭2可採用為Sialon結合剛玉材料,棒頭2和棒 身1分別燒結。成型的棒身1帶有內螺紋3,成型的棒頭2帶有內螺紋6。配 制火泥,火泥成份為氧化鋁微粉加等量磷酸二氫鋁,然後將棒頭2和棒身1用 石墨質連接螺杆5連接,在連接處用耐火泥7密封,外部刷上防氧化塗料,制 成無碳組合式塞棒。
權利要求1、一種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其特徵是其由棒頭(2)和棒身(1)構成,棒身(1)和棒頭(2)通過螺紋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其特徵是棒身(1)內具有內螺紋(3),棒頭(2)上設置帶有外螺紋的螺杆(4),螺杆(4)和棒 身(1)的內螺紋(3)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其特徵是所述的棒身(1)內具有內螺紋(3),棒頭(2)內也具有內螺紋(6),在棒頭(2)和 棒身(1)之間設置帶有外螺紋的連接螺杆(5),棒頭(2)和棒身(1)通過 連接螺杆(5)連接固定。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其特徵是 在棒頭(2)和棒身(1)連接處的螺紋或空隙處設置耐火泥(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連鑄用無碳組合式塞棒,其特徵是其由棒頭(2)和棒身(1)構成,棒身(1)和棒頭(2)通過螺紋連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棒頭和棒身採用組合式結構,棒頭和棒身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棒頭和棒身分別燒結,該塞棒棒頭採用無碳材料,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高的抗侵蝕性,在使用時具有較高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2D41/14GK201124231SQ20072009253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6日
發明者劉國齊, 吳吉光, 唐碧輝, 李紅霞, 彬 楊, 楊金松 申請人: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