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8:27:56 1
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包括:頂棍;頂針板,其設置於該頂棍上並與該頂棍固定連接;第一頂針,其一端連接該頂針板、相對的另一端上套設有一壓塊,該第一頂針在該壓塊內來回活動;第二頂針,其一端接觸壓塊並在第一頂針從壓塊內頂出時與第一頂針接觸,該第二頂針相對的另一端連接流道,該第二頂針上還套設有至少一彈性元件;第三頂針,其設置於頂針板與工件之間。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縮減了頂針板的數量,簡化了結構和設計,降低了成本,也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改進型衝擊頂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領域中的頂出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改進型衝擊頂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衝擊頂結構在目前的工件加工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現有的衝擊頂結構主要由單一的頂針和四塊上下頂針板組成,在進行頂出作業時,其通過機械扣機的作用,通過頂針板實現對工件的二次頂出作用。但是目前的這種形成二次頂出作用的衝擊頂結構的設計較為繁瑣,結構成本較高,而且複雜的結構也不利於延遲模具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以簡化結構和設計、降低成本且延遲壽命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包括:
[0005]頂棍;
[0006]頂針板,其設置於該頂棍上並與該頂棍固定連接;
[0007]第一頂針,其一端連接該頂針板、相對的另一端上套設有一壓塊,該第一頂針在該壓塊內來回活動;
[0008]第二頂針,其一端接觸壓塊並在第一頂針從壓塊內頂出時與第一頂針接觸,該第二頂針相對的另一端連接流道,該第二頂針上還套設有至少一彈性元件;
[0009]第三頂針,其設置於頂針板與工件之間。
[0010]進一步地,上述的頂針板包括依次設置的下頂針板和上頂針板,頂棍連接該下頂針板,第一頂針和第三頂針連接該上頂針板。
[0011]進一步地,上述的彈性元件為彈簧。
[0012]進一步地,上述的第一頂針連接頂針板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一凸塊,第二頂針接觸壓塊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二凸塊,第三頂針連接頂針板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三凸塊。
[0013]進一步地,上述的第三頂針沿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的周向均布有多個。
[0014]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通過兩段式結構的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的作用,再通過彈性元件和壓塊的配合,以一種新的方式實現了二次頂出的作用,其與現有技術相比,縮減了頂針板的數量,簡化了結構和設計,降低了成本,也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合模狀態下的工作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頂出3MM狀態下的工作示意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頂出13MM狀態下的工作示意圖。
[0019]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回位狀態下的工作示意圖。
[0020]其中,1.頂棍2.頂針板21.下頂針板22.上頂針板3.第一頂針31.壓塊32.第一凸塊4.第二頂針41.彈性元件42.第二凸塊5.流道6.第三頂針61.第三凸塊7.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
[0022]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其包括:頂棍I ;頂針板2,其設置於該頂棍I上並與該頂棍I通過螺接或者其他已知方式進行固定連接;第一頂針3,其一端連接該頂針板2、相對的另一端上套設有一壓塊31,該第一頂針3在該壓塊31內來回活動;第二頂針4,其一端接觸壓塊31並在第一頂針3從壓塊31內頂出時與第一頂針3接觸,該第二頂針4相對的另一端連接流道5,該第二頂針4上還套設有一彈性元件41,該彈性元件41也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成沿第二頂針4的軸向依次排列的多個;第三頂針6,其設置於頂針板2與工件7之間。
[0023]上述實施例中,通過兩段式結構的第一頂針3和第二頂針4的作用,再通過彈性元件41和壓塊31的配合,以一種新的方式實現了二次頂出的作用,其與現有技術相比,縮減了頂針板的數量,簡化了結構和設計,降低了成本,也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
[0024]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頂針板2包括依次設置的下頂針板21和上頂針板22,頂棍I連接該下頂針板21,第一頂針3和第三頂針6連接該上頂針板22,可以形成更為穩固的結構和更佳的傳動效果。
[0025]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彈性元件41為彈簧,通過彈簧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實現對第二頂針2的復位作用。
[0026]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第一頂針3連接頂針板2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一凸塊32,第二頂針4接觸壓塊41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二凸塊42,第三頂針6連接頂針板2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三凸塊61,通過第一凸塊32、第二凸塊42和第三凸塊61的作用,可以實現第一頂針3和頂針板2之間、第二頂針4和彈性元件41之間、以及第三頂針6和頂針板2之間更為穩固的連接,還可以在第一凸塊32、第二凸塊42和第三凸塊61上開設多個槽,減少接觸式產生的應力,或者設置多個凸塊。
[0027]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三頂針6沿第一頂針3和第二頂針4的周向均布有多個,實現更好的對工件的頂出作用。
[0028]下面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結合圖1-5所示,從合模狀態開始,工件7達到頂出狀態時,頂棍I推動頂針板2運動,頂出3MM時,工件7實現頂出,流道5保持不動,頂出13MM後,工件7和流道5 —起頂出。實現二次頂出動作,最後依靠彈性元件41的作用實現頂針有效的復位,達到回位狀態。
[0029]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 頂棍; 頂針板,其設置於所述頂棍上並與所述頂棍固定連接; 第一頂針,其一端連接所述頂針板、相對的另一端上套設有一壓塊,所述第一頂針在所述壓塊內來回活動; 第二頂針,其一端接觸所述壓塊並在所述第一頂針從所述壓塊內頂出時與所述第一頂針接觸,所述第二頂針相對的另一端連接流道,所述第二頂針上還套設有至少一彈性元件; 第三頂針,其設置於所述頂針板與工件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頂針板包括依次設置的下頂針板和上頂針板,所述頂棍連接所述下頂針板,所述第一頂針和所述第三頂針連接所述上頂針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頂針連接所述頂針板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一凸塊,所述第二頂針接觸所述壓塊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二凸塊,所述第三頂針連接所述頂針板的一端具有延其徑向延伸的第二凸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型衝擊頂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頂針沿所述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的周向均布有多個。
【文檔編號】B21D45/02GK203992117SQ201420363265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日
【發明者】張敏, 黃春育, 葉松, 潘克狄 申請人:億和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