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3:36:21 1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行人保護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事業不斷發展,汽車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著汽車的增多,交通事故也不斷增多,汽車行業對汽車的安全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人、車相撞過程中,汽車前保險槓是造成行人下肢損傷的主要結構,在事故發生時,行人小腿首先與前保險槓發生直接碰撞,脛骨承受直接的碰撞力,由於脛骨的延遲,進而導致膝關節區域在承受彎曲載荷的同時還承受剪切載荷。人們針對上述問題,在汽車前端設計了一些行人保護結構以保護行人腿部安全。
在現有技術中,申請號為201120540240.2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汽車後保護結構,該汽車後保護結構包括後橫梁和固連在後橫梁內側兩端的吸能盒,吸能盒一端與車體通過螺栓相固定,另一端焊接在後橫梁上。由於吸能盒與車體採用螺栓進行連接,碰撞變形後易於進行拆卸維修,同時可以降低成本。該專利的技術方案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改善了保護結構與車體的連接方式,更易拆卸,但並未在保護結構的對行人保護功能上進行改進。後來的技術中,出現了包括橫梁、吸能盒和小腿支架的行人保護結構,增加小腿支架進一步加強整個結構的保護作用,吸能盒則能吸收碰撞時的一部分能量,然而,儘管這種結構在原有技術上作了改進,但是在車體發生碰撞時,前方的橫梁會因撞擊力發生變形,從能不能很好的支撐小腿支架,進而小腿支架也會發生變形,這樣就會影響整個結構對行人的保護,其保護性能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行人保護結構。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種汽車行人保護結構,所述行人保護結構包括:橫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撐結構,所述橫梁與所述小腿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吸能盒固定於所述橫梁與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連接處,所述支撐結構一端與所述小腿支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吸能盒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橫梁包括上橫梁、下橫梁,所述小腿支架包括左小腿支架、右小腿支架,所述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所述支撐結構包括左支撐結構和右支撐結構,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下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下端固定連接,左吸能盒位於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梁連接側的對側,並與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橫梁的一端固定連接,右吸能盒位於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梁連接側的對側,並與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橫梁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左吸能盒與所述左小腿支架之間、所述右吸能盒與所述右小腿支架之間分別固定有左支撐結構和右支撐結構。
優選地,所述左支撐結構為左支撐板,所述左支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左支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右支撐結構為右支撐板,所述右支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右吸能盒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右支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左支撐板相對於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具有第一預定傾斜角度,所述右支撐板相對於所述右吸能盒具有第二預定傾斜角度。
優選地,所述第一預定傾斜角度和所述第二預定傾斜角度均為30°。
優選地,所述左支撐結構由所述左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所述右支撐結構由所述右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
優選地,所述左支撐結構包括左支撐部和左固定部,所述左支撐部以與所述左吸能盒底面成第一預定夾角的彎曲方式形成,所述左固定部與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右支撐結構包括右支撐部和右固定部,所述右支撐部以與所述右吸能盒底面成第二預定夾角的彎曲方式形成,所述右固定部與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預定夾角和所述第二預定夾角均為30°。
優選地,所述行人保護結構還包括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與所述吸能盒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螺紋孔和/或卡扣過孔。
優選地,所述連接板包括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所述左連接板與所述左吸能盒固定連接,所述右連接板與所述右吸能盒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固定連接為焊接。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通過在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間增設支撐結構,使支撐結構對小腿支架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從而在汽車前方收到撞擊時,即使在前面橫梁發生變形的情況下,橫梁後側的小腿支架由於支撐結構的緣故不容易發生變形,從而加強了整個保護結構的保護性能,提高了保護結構的穩定性,目前此結構已經經過本領域的相關測試進行驗證,相比以往,確實有效地提高了整車行人保護能力。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還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等優點,可在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領域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與現有技術中一種行人保護結構的對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包括:橫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撐結構,所述橫梁與所述小腿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吸能盒固定於所述橫梁與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連接處,所述支撐結構一端與所述小腿支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吸能盒固定連接。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通過在現有行人保護結構中的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間增設支撐結構,能對小腿支架形成有利的支撐,使得小腿支架在受力時不容易產生變形,從而改善整個行人保護結構的抗撞擊性能,最終對行人提供更好的保護作用,由於本結構構造簡單,效果良好,可以在汽車行人保護結構應用領域中廣泛應用。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作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包括:橫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撐結構。
優選地,如圖1至圖3所示,橫梁包括上橫梁11、下橫梁12,小腿支架包括左小腿支架21、右小腿支架22,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31和右吸能盒32,支撐結構包括左支撐結構311a和右支撐結構321a。上橫梁的11兩端分別與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固定連接,下橫梁12的兩端分別與左小腿支架21的下端、右小腿支架22的下端固定連接。左吸能盒31位於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與上橫梁11連接側的對側,並與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上橫梁11的一端固定連接,右吸能盒32位於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與上橫梁11連接側的對側,並與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上橫梁1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左吸能盒31與左小腿支架21之間、右吸能盒32與右小腿支架22之間分別固定有左支撐結構311a和右支撐結構321a。左支撐結構311a和右支撐結構321a分別起到支撐左小腿支架21、右小腿支架22的作用。這裡的支撐結構可以支撐板、支撐杆或其他具有支撐小腿支架作用的其他結構,本發明不限於此。
優選地,如圖2及圖3所示,左支撐結構311a為左支撐板,該左支撐結構311a的一端與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固定連接,左支撐結構311a的另一端與左小腿支架21固定連接。右支撐結構321a為右支撐板,該右支撐結構321a的一端與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固定連接,該右支撐結構321a的另一端與右小腿支架22固定連接。這裡的左支撐結構311a和右支撐結構321a可以採用高強度鋼製成,本發明不限於此。
另外優選地,左支撐結構311a相對於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具有第一預定傾斜角度A1(圖中未示出);如圖4所示,右支撐結構321a相對於右吸能盒32具有第二預定傾斜角度A2。
優選地,第一預定傾斜角度A1和第二預定傾斜角度A2均為30°。
優選地,左支撐結構311a由左吸能盒31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右支撐結構312a由右吸能盒32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左支撐結構311a與左吸能盒31是一體成型的,具體地左支撐結構311a由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右支撐結構321a與右吸能盒32是一體成型的,具體地右支撐結構321a由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的延伸部分折彎形成。
優選地,左支撐結構311a包括左支撐部和左固定部(圖中未示出),左支撐部以與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成第一預定夾角A1的彎曲方式形成,左固定部與左小腿支架21固定連接;如圖5所示,右支撐結構321a包括右支撐部51和右固定部52,右支撐部51以與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成第二預定夾角A2的彎曲方式形成,右固定部52與右小腿支架22固定連接。
優選地,第一預定夾角A1和所述第二預定夾角A1均為30°。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與現有技術中一種行人保護結構的對比示意圖。如圖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與現有技術方案的區別在於,吸能盒32的底面321上的結構321a延伸部分與現有技術方案中的321a』不同,本發明通過將吸能盒的底面的部分結構延伸部分折彎形成支撐結構,並利用支撐結構的固定部與與小腿支架固定連接,例如當該固定連接是焊接時,在對整個汽車保護行人結構進行製作時,與現有技術相比,增加的材料成本較小,並且只需要在支撐結構和小腿支架之間多設置了一條焊縫,就很容易得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此種支撐結構。
另外優選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還包括連接板,連接板與吸能盒固定連接,連接板上設置有螺紋孔和/或卡扣過孔。
優選地,再回到圖1,連接板包括左連接板41和右連接板42,左連接板41與左吸能盒31固定連接,右連接板42與右吸能盒31固定連接。
優選地,上述方案中的所有固定連接方式為焊接。
上述所有可選技術方案,可以採用任意結合形成本發明的可選實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通過在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間增設支撐結構,使支撐結構對小腿支架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從而在汽車前方收到撞擊時,即使在前面橫梁發生變形的情況下,橫梁後側的小腿支架由於支撐結構的緣故不容易發生變形,從而加強了整個保護結構的保護性能,提高了保護結構的穩定性,目前此結構已經經過本領域的相關測試進行驗證,相比以往,確實有效地提高了整車行人保護能力。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還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等優點,可在汽車行人保護結構領域廣泛推廣。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