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渦旋式儲漆罐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3:07:46 1
強迫渦旋式儲漆罐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強迫渦旋式儲漆罐,所述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具有用以在所述儲漆罐的罐體內形成強迫渦旋的渦旋產生裝置,所述渦旋產生裝置包括:在罐體上設置的用於絕緣漆流入罐體內的進口和從罐體內流出的出口;在所述罐體外的連接於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循環管路;設置在所述循環管路上用於驅動所述循環管路內的絕緣漆循環流動的輸送泵;以及在所述循環管路上設置的閥門。本實用新型成本低、簡單易維護、換熱面積大且密封性能好。
【專利說明】強迫渦旋式儲漆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壓力浸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強迫渦旋式儲漆罐。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為止在壓力浸漆領域內,常規儲漆罐如圖1和圖2所示,其採用漿式攪拌器方式,來實現絕緣漆在儲漆罐內的冷卻與加熱均勻。
[0003]如圖1和圖2所示,儲漆罐包括罐體1、支撐罐體I的支撐柱8、設置在罐體I頂部的電機2和減速機3、伸入罐體I內部的槳式攪拌器和在罐體I內部設置的換熱排管7。
[0004]其中,槳式攪拌器包括傳動軸5、槳葉4和底部支架6,減速機3的輸出軸與傳動軸5軸連接,槳葉4則連接在傳動軸5上,底部支架6用來支承傳動軸5。
[0005]現有技術的儲漆罐,缺點如下:
[0006](I)因絕緣漆粘度問題,現有技術儲漆罐的漿式攪拌器,對於減速機3扭矩要求較高,結構富雜;
[0007](2)漿式攪拌器在儲漆罐的罐體I內佔用體積較大,對於儲漆罐內換熱排管7的面積限制很多,由於槳葉4的影響,不能設置多層同心圓狀的冷卻排管,影響罐體I內的絕緣漆的換熱效率;
[0008](3)現有技術的儲漆罐採用機械動態密封的形式,而儲漆的工作壓力處於真空狀態,不可避免的存漏真空風險;
[0009](4)漿式攪拌器方式結構複雜,維修和拆裝困難。
[0010]綜上,需要設計一種能夠綜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成本低、簡單易維護、換熱面積大且密封性能好的儲漆罐。
實用新型內容
[0011]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本低、簡單易維護、換熱面積大且密封性能好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
[001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3]一種強迫渦旋式儲漆罐,所述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具有用以在所述儲漆罐的罐體內形成強迫渦旋的渦旋產生裝置,所述渦旋產生裝置包括:在罐體上設置的用於絕緣漆流入罐體內的進口和從罐體內流出的出口 ;在所述罐體外的連接於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循環管路;設置在所述循環管路上用於驅動所述循環管路內的絕緣漆循環流動的輸送泵;以及在所述循環管路上設置的閥門。
[0014]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所述出口設置在所述罐體的底端。
[0015]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所述進口的數量為1-6個。
[0016]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均勻的分布在所述罐體的橫截面圓周上。
[0017]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所述進口的數量為四個。[0018]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所述閥門設置在所述出口與所述輸送泵之間的所述循環管路上。
[0019]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各所述進口設置在所述罐體縱向中部以上的位置。
[0020]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各所述進口在所述罐體的同一高度處。
[0021]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相鄰兩所述進口相互垂直。
[0022]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優選的,所述罐體內設置有同心圓狀的多層換熱排管。
[002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結構簡單,易於維護,成本較低;加熱及冷卻排管的面積不受原有漿式攪拌器制約,換熱面積要遠大於原有儲漆罐;另外,儲漆罐的罐體內無需設置機械動態密封機構,密封性較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現有技術的儲漆的王視不意圖。
[0025]圖2為現有技術的儲漆罐的俯視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的俯視示意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中的渦旋產生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體現本實用新型特徵與優點的典型實施例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在不同的實施例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可以但不限於用於電機和變壓器等。
[003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以輸送泵為動力,通過絕緣漆進出罐體而在外部循環管路中進行循環,在儲漆罐內製作強制渦旋的形式來增加儲漆罐內的絕緣漆的流動,從而實現絕緣漆在儲漆罐內加熱及冷卻均勻性,提高換熱效率,這種結構並不存在安裝體積過大問題、不存在動密封問題,同時結構十分簡單,利於維護。
[0031]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包括罐體1、支撐罐體I的支撐柱8、在罐體I內部設置的換熱排管(或稱加熱及冷卻排管)7以及渦旋產生裝置(或稱絕緣漆循環裝置)。相比現有技術,省去了設置電機2、減速機3和槳式攪拌器,增加了渦旋產生裝置,用以在所述儲漆罐的罐體I內形成強迫渦旋,增加換熱效果。
[0032]本實施例中,渦旋產生裝置包括進口 11、12、13、14、出口 9、循環管路19、輸送泵17和閥門18。圖3和圖4中的箭頭表示在循環管路19中的絕緣漆的流向。圖3中的B點與圖4中的B點連接。絕緣漆自出口 9流出,最後自進口 11、12、13、14再流回罐體I內。
[0033]如圖4所示,循環管路19連接於出口 9和進口 11、12、13、14之間,各個進口 11、12、13、14之間是類似於電路上的「並聯」的連接的方式;開啟和關斷閥門18可以控制絕緣漆循環的啟動和停止,閥門18設置在出口 9與輸送泵17之間的循環管路19上。輸送泵17,或稱輸油泵,可選用通常的液體輸送泵,用於為絕緣漆循環流動提供驅動力;輸送泵17的密封簡單易行,且使用的是標準件,因此,可以降低密封成本,提高密封效果。[0034]在罐體I上設置的用於絕緣漆流入罐體I內的進口 11、12、13、14和用於絕緣漆從罐體I內流出的出口 9,這裡的進口和出口都不是點的概念,是固定於罐體I上的有罐體I外通向罐體I內的一段直線管路。由於罐體I的底端是罐體I內溫度相對低的區域,因此,出口 9優選的是設置在罐體I的底端,有利於絕緣漆循環的進行。
[0035]本實施例中,進口的數量為四個。四個進口 11、12、13、14均勻的分布在罐體I的橫截面圓周上。各進口優選的是設置在罐體I縱向中部以上的位置,也即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以上的位置,更優選的,各個進口是在罐體I的同一高度處。如圖4所示,相鄰兩進口垂直,也即兩鄰兩進口的直線管路垂直,進口 11垂直於進口 12,進口 12垂直於進口 13,進口13垂直於進口 14,進口 14垂直於進口 11 ;同時,進口 11平行於進口 13,進口 12平行於進口 14。並且,各進口 11、12、13、14的方向,最好是使得進入罐體I內的絕緣漆可以徑直穿過換熱排管7,至少是能徑直穿過最外層的換熱排管7,以增加換熱效率。
[0036]本實用新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進口的數量不限於是4個,可以是1-3個,或者是5-6個,均勻的分布在罐體I的橫截面圓周上。
[003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利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在儲漆罐內人為製造渦旋,使用絕緣漆在加熱和冷卻階段在罐體I內以渦旋的形式流動,同時,因罐體I內不存在漿式攪辦器,所以我們可以儲罐內製作足夠面積的換熱排管,以實現提高換熱效率目的。因此,罐體I內設置的是同心圓狀的多層加熱與冷卻排管7。
[003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結構簡單,易於維護,成本較低;換熱排管7的面積不受原有漿式攪拌器制約,換熱面積要遠大於原有儲漆罐;罐體I結構內不含動態密封機構,密封性較好。
[0039]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意識到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所揭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和精神的情況下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具有用以在所述儲漆罐的罐體內形成強迫渦旋的渦旋產生裝置,所述渦旋產生裝置包括: 在罐體上設置的用於絕緣漆流入罐體內的進口和從罐體內流出的出口; 在所述罐體外的連接於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循環管路; 設置在所述循環管路上用於驅動所述循環管路內的絕緣漆循環流動的輸送泵;以及 在所述循環管路上設置的閥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出口設置在所述罐體的底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進口的數量為1-6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進口均勻的分布在所述罐體的橫截面圓周上。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進口的數量為四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閥門設置在所述出口與所述輸送泵之間的所述循環管路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各所述進口設置在所述罐體縱向中部以上的位置。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各所述進口在所述罐體的同一高度處。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相鄰兩所述進口相互垂直。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強迫渦旋式儲漆罐,其特徵在於,所述罐體內設置有同心圓狀的多層換熱排管。
【文檔編號】B05C11/11GK203778307SQ201420156459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31日
【發明者】李長安, 井峰, 吳洽 申請人:中山凱旋真空技術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