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20:51:26
專利名稱: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煉鋼領域中的溫度測量儀器,具體地,涉及一種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
背景技術:
目前,轉爐煉鋼煙氣幹法除塵技術較以往的溼法除塵技術省水、節能、不產生二次汙染,故幹法除塵取代溼法除塵已成為趨勢。幹法除塵系統中的一個關鍵設備是蒸發冷卻器,蒸發冷卻器有兩個作用第一,冷卻流經其中的轉爐煙氣;第二,除去轉爐煙氣中的大顆粒灰塵。對蒸發冷卻器的控制目標是,既能使蒸發冷卻器出口煙氣溫度冷卻到設定值,又能使落到底部的灰塵保持乾燥狀態,以便於卸灰。為滿足這兩個工藝要求,自動控制的核心就是需要綜合考慮蒸發冷卻器入口溫度、出口溫度預期值以及冶煉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量, 來對噴入蒸發冷卻器中的冷卻水噴射量進行精確控制。這樣對蒸發冷卻器入口溫度的檢測元件就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1.能對溫度變化作出快速的響應;2.能夠在高溫介質中長期使用;3.強度大,耐磨損性能好。以往類似的工況要求下,一般的做法是單純地把整個熱電偶的保護管直徑及壁厚減小,或採用露端型的熱電偶,為了減弱介質對熱電偶的衝刷,在工藝管道內部焊接一個電偶保護井,這樣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響應快、耐磨損的要求,但實際上在管道內部焊接的保護井又影響了熱電偶與介質的快速直接地熱交換,所以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包括接線盒、感溫元件以及保護管,其中, 保護管固定連接在接線盒上,並且感溫元件位於保護管內,保護管在其遠離接線盒的一端具有外徑和壁厚均減小的縮徑部分。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保護管是絕緣耐高溫的保護管。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保護管是一體無縫的保護管。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縮徑部分的長度為35mm,外徑為6mm,壁厚為1mm。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可以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並且響應速度快 (響應時間Ta5小於8s),使用壽命長(更換周期可達3-4個月)。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包括接線盒1、感溫元件(未示出)以及保護管2,其中,保護管2固定連接在接線盒1上,並且感溫元件位於保護管2內,保護管2在其遠離接線盒1的一端具有外徑和壁厚均減小的縮徑部分3。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保護管2均由絕緣耐高溫材料製成,舉例來說,縮徑部分的長度1大約為35mm,規格為Φ6Χ1πιπι。考慮到強度及耐磨損性,舉例來說, 保護管2其餘部分的規格為Φ22Χ2πιπι。由此,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感溫部分的保護管直徑小、管壁薄,感溫元件對介質溫度變化的響應大大提高了,而保護管2隻是在遠離接線盒1的端部縮小直徑,保護管2的其餘大部分直徑增大,管壁厚度增加。另外,保護管2可以一體無縫製成,從而其強度及耐磨損性並不受影響;保護管2的縮徑部分與其餘部分也可以採用氬弧焊接,從而保證焊接處無氣泡、無氧化,這樣也保證了整個保護管2的強度。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可以是無固定裝置式熱電偶,以便於在高溫的工況下更換設備。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的插入總長度L根據工藝管道直徑大小可以加工成不同的長度。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可以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並且響應速度快 (響應時間Ta5小於8s),使用壽命長(更換周期可達3-4個月)。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技術特徵所做的等同替換或相應改進,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包括接線盒(1)、感溫元件以及保護管O),其中,保護管(2)固定連接在接線盒(1)上,並且感溫元件位於保護管O)內,其特徵在於,保護管(2) 在其遠離接線盒(1)的一端具有外徑和壁厚均減小的縮徑部分(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管(2)是絕緣耐高溫的保護管。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管⑵是一體無縫的保護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其特徵在於,所述縮徑部分(3)的長度為35mm,外徑為6mm,壁厚為1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包括接線盒、感溫元件以及保護管,其中,保護管固定連接在接線盒上,並且感溫元件位於保護管內,保護管在其遠離接線盒的一端具有外徑和壁厚均減小的縮徑部分。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型快速響應熱電偶可以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並且響應速度快,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G01K7/02GK202171513SQ20112027764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明者任尚業, 段金霞 申請人: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