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8:48:22 1

本發明涉及車輛傳動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已經發展成為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車變速器根據換檔方式的不同分為手動和自動變速器。自動變速器由於使用方便,已經是變速器發展的一種趨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自動變速器一般安裝在車輛的發動機與傳動軸之間,通過電控信號自動改變傳動比,擴大車輛驅動力和速度的變化範圍,以適應經常變化的行駛條件。為防止停車時出現任何車輪轉動,所有的該類變速器都會設置駐車機構,以實現鎖止變速器。
就目前自動變速器上使用的駐車機構而言,基本上都是依靠棘爪駐入棘輪兩齒之間,來鎖止變速器,完成駐車功能。在駐車機構駐入與脫出的過程中,棘輪與棘爪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摩擦。駐車機構最基本的功能是要阻止車輛的移動,由於車輛質量、慣性較大,受到變速器自身大小的限制、棘輪的大小受限,故作用在棘輪與棘爪上的作用力很大,彼此之間的摩擦力也會很大。那麼棘輪與棘爪經過一定時間的使用後,接觸面會逐漸磨損,且磨損的表面將導致接觸面更加嚴重的磨損,粗糙甚至有劃痕的表面的摩擦係數將成倍增加。在特殊情況下,如坡道駐車時,將導致駐入、脫出困難,甚至無法駐入或脫出,即發生駐車機構失效的情況。
綜上所述,研製一種能夠解決棘輪與棘爪之間摩擦力過大、方便棘爪駐入或脫出棘輪的駐車機構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以解決棘輪與棘爪間摩擦力過大及棘爪駐入或脫出棘輪困難的問題。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包括:
棘輪、棘爪,所述棘爪一端與所述棘輪相配合,所述棘爪另一端設置有套接所述迴轉軸的安裝孔;
迴轉軸支架,其一側設置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內設置有可滑動的第一滑塊,其另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槽相連通的滑動槽;
迴轉軸,其穿設於所述安裝孔、第一滑塊和滑動槽中,且所述迴轉軸可在所述滑動槽內沿棘爪的作用力方向滑動;
軸套,其套設於靠近所述滑動槽一側的所述迴轉軸上,所述軸套可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沿所述迴轉軸滑動,並卡入所述滑動槽內,所述軸套的卡入端與所述滑動槽相適配。
作為優選,所述迴轉軸上位於所述棘爪一側處套設有所述迴轉軸支架和軸套。
作為優選,所述迴轉軸上位於所述棘爪兩側處均套設有所述迴轉軸支架和軸套。
作為優選,所述矩形槽內還設置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滑塊的上下兩端與所述矩形槽的內側面相接觸,所述第一滑塊的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矩形槽的內側面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滑塊包括兩部分,所述兩部分均呈「凹」字形,所述兩部分拼接形成「回」字形,中間形成套設所述迴轉軸的圓柱孔。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滑塊為整體的矩形滑塊,所述矩形滑塊中部開設有套設所述迴轉軸的圓柱孔。
作為優選,所述滑動槽為圓柱形槽,所述圓柱形槽的直徑大於所述迴轉軸的直徑。
作為優選,所述棘輪包括:
外齒環,其外圓面設置有棘輪齒,其內圓面設置有若干第一凹槽;
保持架,其設置於所述外齒環內,並可相對於所述外齒環轉動,其外圓面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凹槽數量相等的第二凹槽;
第二彈簧和第二滑塊,所述第二彈簧設置於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二滑塊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彈簧相連,所述第二滑塊的上端伸出所述第二凹槽並位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二滑塊可跟隨所述保持架沿所述第一凹槽滑動。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凹槽為弧形槽,所述第二滑塊的上端面為弧形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包括棘輪、棘爪、迴轉軸、迴轉軸支架和軸套,迴轉軸支架和軸套套設於迴轉軸上,迴轉軸支架上遠離軸套的一側設置有矩形槽,矩形槽內設置有可滑動的第一滑塊,迴轉軸支架上靠近軸套的一側設置有滑動槽,軸套可在驅動裝置驅動下沿迴轉軸滑動,並卡入滑動槽中,迴轉軸支架和軸套用於限制迴轉軸沿棘爪作用力方向的移動。當車輛發生溜坡或移動時,車輛自身重力沿坡道方向的分力全部作用在棘輪與棘爪上,若此時使軸套脫離出滑動槽,則會解除對迴轉軸沿棘爪作用力方向移動的限制,從而使棘輪與棘爪間的作用力大幅減小,使棘爪在扭簧的作用下順利脫出,克服了車輛發生溜坡或移動時,棘輪與棘爪間的摩擦力過大導致的棘爪難以脫出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迴轉軸支架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迴轉軸支架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迴轉軸支架的結構示意圖三;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棘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棘輪;2-棘爪;3-迴轉軸;4-扭簧;5-迴轉軸支架;6-軸套;
11-外齒環;12-保持架;13-第二滑塊;14-第二彈簧;
51-滑動槽;52-矩形槽;53-第一滑塊;54-第一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一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駐車機構,包括棘輪1、棘爪2、迴轉軸3和扭簧4,其中,棘爪2一端與棘輪1相配合,可以駐入棘輪1的兩齒之間,棘爪2另一端設置有套接迴轉軸3的安裝孔,扭簧4套設在迴轉軸3上,且扭簧4的一端搭在棘爪2上,另一端搭在自動變速器的殼體上,扭簧4所產生的扭力在棘爪2駐入時起阻礙作用,在棘爪2脫出時起推動作用。
駐車機構還包括位於棘爪2一側的迴轉軸支架5和軸套6,其中:
迴轉軸支架5遠離軸套6的一側設置有矩形槽52,矩形槽52內設置有可沿矩形槽52滑動的第一滑塊53,該第一滑塊53上設置有套設迴轉軸3的圓柱孔,第一滑塊53的上下兩端與矩形槽52的內側面相接觸,第一滑塊53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彈簧54的一端相連,第一彈簧54的另一端與矩形槽52的內側面相連;參見圖4,第一滑塊53可以包括兩部分,該兩部分均呈「凹」字形,將該兩部分拼接形成「回」字形,中間形成容納迴轉軸3的圓柱孔,或者,參見圖5,第一滑塊53為整體的矩形滑塊,該矩形滑塊中部開設有容納迴轉軸3的圓柱孔;
迴轉軸支架5靠近軸套6的一側設置有套設迴轉軸3的滑動槽51,該滑動槽51與上述矩形槽52相連通,在本實施例中,滑動槽51為圓柱形槽,該圓柱形槽的直徑大於迴轉軸3的直徑;迴轉軸3依次穿過上述棘爪2上的安裝孔、第一滑塊53上的圓柱孔、以及滑動槽51,並且迴轉軸3可在滑動槽51內沿棘爪2的作用力方向滑動;
軸套6套設於靠近滑動槽51一側的迴轉軸3上,軸套6可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沿迴轉軸3滑動,並卡入滑動槽51內,軸套6的卡入端與滑動槽51相適配,為了保證軸套6整體的美觀性和安全性,軸套6的兩端部做了倒角處理,相應的,滑動槽51內對應軸套6的倒角處設置有圓錐形臺;
當軸套6與滑動槽51分離時,迴轉軸3可在滑動槽51內沿棘爪2的作用力方向移動,同時帶動第一滑塊53沿矩形槽52移動,第一彈簧54被壓縮或拉伸,對第一滑塊53的移動起緩衝作用,還起到使第一滑塊53回復原位的作用;當軸套6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卡入滑動槽51時,迴轉軸3在滑動槽51內沿棘爪2作用力方向的移動被限制。
當車輛發生溜坡或移動時,撤回棘爪2的傳動作用力,車輛自身重力沿坡道方向的分力全部作用在棘輪1與棘爪2上,若此時使軸套6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脫離出滑動槽51,則棘爪2不僅可以沿迴轉軸3轉動,還能隨迴轉軸3沿棘爪2的作用力方向移動,從而棘輪1與棘爪2間的作用力得到大幅減小,使棘爪2在扭簧4的作用下可以順利脫出。克服了車輛在發生溜坡或移動時,棘輪1與棘爪2間的摩擦力過大導致的棘爪2難以脫出的問題。
參見圖6,更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中,棘輪1包括外齒環11、保持架12、第二彈簧14和第二滑塊13,其中,外齒環11的外圓面設置有棘輪齒,其內圓面設置有若干第一凹槽;保持架12設置於外齒環11內,並可相對外齒環11轉動,其外圓面設置有與第一凹槽數量相等的第二凹槽,其中部開設有與輸出軸連接配合的花鍵孔;第二彈簧14設置於第二凹槽內,第二滑塊13的下端與第二彈簧14相連,第二滑塊13的上端伸出第二凹槽並位於第一槽內,第二滑塊13可跟隨保持架12沿第一凹槽滑動。
為了增大第二滑塊與第一凹槽之間滑動的順暢度,將第一凹槽設置為弧形槽,將第二滑塊13的上端設置為弧形面。
棘爪2駐入棘輪1的過程如下:
軸套6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沿迴轉軸3滑動並卡入滑動槽51中,此時迴轉軸3隻能繞自身軸線轉動,同時棘爪2在傳動作用力下駐入棘輪1的兩齒之間。在一般的結構中,當棘爪2在駐入過程中接觸到棘輪1齒頂時,在車輛不發生前後移動的情況下是不能駐入的,而在本發明中,棘輪1的外齒環11與保持架12之間可相對轉動一定的角度,因此在車輛不發生前後移動的情況下增大了棘爪2駐入棘輪1的概率。
棘爪2脫出棘輪1的過程如下:
1)車輛未發生溜坡或移動的情況下,棘爪2的傳動作用力被撤回,若軸套6保持在卡入滑動槽51的狀態,則棘爪2可相對迴轉軸3轉動,因未發生溜坡或移動,故棘輪1與棘爪2間的相互作用力較小,且棘輪1的外齒環11可相對保持架12轉動,所以棘爪2在扭簧4的作用下可以順利脫出;若軸套6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脫離出滑動槽51,則棘爪2不僅可以相對迴轉軸3轉動,還能隨迴轉軸3沿棘爪2的作用力方向移動,可以使棘爪2更加順利的脫出;
2)車輛發生溜坡或移動的情況下,棘爪2的傳動作用力被撤回,車輛自身重力沿坡道方向的分力全部作用在棘輪1與棘爪2上,棘輪1的第二滑塊13轉動到達外齒環11第一凹槽的行程盡頭,此時,若使軸套6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脫離出滑動槽51,則棘爪2不僅可以沿迴轉軸3轉動,還能隨迴轉軸3沿棘爪2的作用力方向移動,從而棘輪1與棘爪2間的作用力得到大幅減小,使棘爪2在扭簧4的作用下可以順利脫出。克服了車輛在發生溜坡或移動時,棘輪1與棘爪2間的摩擦力過大導致的棘爪2難以脫出的問題。
實施例二
圖7示出了實施例二,其中與實施例一相同或相應的零部件採用與實施例一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僅描述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別點。區別之處在於,迴轉軸3上位於棘爪2兩側處均套設有迴轉軸支架5和軸套6。這樣布置的優勢在於,棘爪2兩側的迴轉軸支架5可做支撐架用,無需再額外設置固定迴轉軸3的孔洞,使用更加方便。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