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極體傳聲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3:33:26
專利名稱:駐極體傳聲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一種電子元器件,尤其涉及一種駐極體傳聲器。
背景技術:
駐極體傳聲器是用事先已注入電荷而被極化的駐極體代替極化電源的電容傳聲器。目前駐極體傳聲器作為一個電子元器件被廣泛應用於許多整機中,考慮到對駐極體傳聲器相關的技術要術,用於對低頻、高頻雜訊抑制都能起作用,需要其頻響特性在低頻、高頻的電平都低,且對低頻、高頻雜訊都有抑制作用。現有技術中通常採用在外圍電路中增加電子器件來抑制駐極體傳聲器的低頻、高頻雜訊,但是增加的電子器件使電路更加複雜,而且增加了用戶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駐極體傳聲器,能夠抑制低頻、高頻雜訊。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駐極體傳聲器,包括外殼、腔體、PCB板、極板、墊片、振動膜和金屬環,所述腔體設置於所述外殼內,所述PCB板位於所述腔體上側且與所述腔體的頂面連接,所述極板、墊片、振動膜和金屬環依次連接於所述腔體的底側,所述極板與腔體底面連接,所述金屬環連接於所述外殼的底部,所述外殼底部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極板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墊片和金屬環中空,所述第一通孔與金屬環相通,所述第二通孔與墊片相通,所述外殼與腔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隔聲腔,所述腔體的頂面開設有通槽,且所述PCB板與所述腔體頂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所述第一間隙、通槽與隔聲腔連通;所述外殼底部開設有氣槽,所述氣槽與隔聲腔相通。進一步地,所述腔體頂面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與PCB板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間隙,所述凹槽位於所述腔體頂面的一側,所述通槽沿所述凹槽往所述腔體頂面的另一個側延伸至所述隔聲腔。進一步地,還包括場效應管,所述場效應管設置於所述腔體內,所述場效應管包括第一針腳和第二針腳,所述第一針腳與所述極板頂面連接,所述第二針腳穿過所述通槽及PCB板往外部延伸。進一步地,所述場效應管位於所述凹槽一側,所述凹槽內開設有所述通槽,所述通槽寬度與所述場效應管的針腳大小相適配。進一步地,所述氣槽沿直徑方向設置於所述外殼的底部。進一步地,所述氣槽的深度與所述隔聲腔的寬度一致。這樣,利用腔體與外殼側壁之間的裝配間隙作為隔聲腔,隔聲腔與通槽、第一間隙相通,使聲音從外殼的第一通孔進入後,穿過金屬環、振動膜、墊片、極板的第二通孔及腔體內部,並沿通槽往第一間隙及隔聲腔慢慢衰減,從而達到抑制高頻靈敏度的效果。此外,由於外殼底部氣槽與隔聲腔相通,採用漏氣設計,使振動膜兩側產生壓差式的效果,形成了雙指向特性,從而抑制低頻靈敏度。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駐極體傳聲器的剖視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駐極體傳聲器的立體剖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駐極體傳聲器的外殼俯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駐極體傳聲器的腔體俯視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駐極體傳聲器的頻響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閱圖I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駐極體傳聲器,包括外殼I、腔體2、PCB板3、極板4、墊片5、振動膜6和金屬環7。外殼I開口朝上呈U形,底部開設有第一通孔11作為進聲口,外殼I底側設置有防塵網12,防塵網12罩設於第一通孔11上,防止灰塵從第一通孔11進入傳聲器內。腔體2設置於外殼I內,腔體2開口朝下呈倒U形,腔體2與外殼I的側壁之間具有裝配間隙形成隔聲腔21。傳聲器的後腔,腔體2的頂面開設有通槽22和凹槽23,通槽22與隔聲腔21相通。PCB板3位於腔體2上側且與腔體2的頂面連接,並將外殼I的頂部開口密封。PCB板3利用凹槽23與腔體2頂面之間形成第一間隙31,第一間隙31、通槽22與隔聲腔21相通。極板4、墊片5、振動膜6和金屬環7依次連接於腔體2的底側,極板4與腔體2底面連接,金屬環7連接於外殼的底部內側。振動膜6和金屬環7粘接成一體,振動膜6被極化,能長久保持電極化狀態。極板4與振動膜6之間設置墊片5,振動膜6與極板4之間形成空氣介質電容,當聲波從第一通孔11傳入後,使振動膜6振動,改變電容量和電場,從而產生電信號。極板4上開設有第二通孔41,墊片5和金屬環7中空,第一通孔與金屬環7相通,第二通孔41與墊片5相通,振動膜6位於墊片5與金屬環7之間,並將整個中空的金屬環
7覆蓋。此外,外殼I底部開設有氣槽13,氣槽13與隔聲腔21相通,使傳聲器的前腔米用漏氣設計,用於抑制低頻靈敏度。如圖3所示,氣槽13呈平直的條狀形,沿直徑方向設置於外殼I的底部,使氣槽13的長度能夠足夠長。為了保證漏氣效果,氣槽13的深度與隔聲腔21的寬度一致。這樣,利用腔體2與外殼I側壁之間的裝配間隙作為隔聲腔21,隔聲腔21與通槽22、第一間隙31相通,使聲音從外殼I的第一通孔11進入後,穿過金屬環7、振動膜6、墊片5、極板4的第二通孔41及腔體2內部,並沿通槽22往第一間隙31及隔聲腔21慢慢衰減,從而達到抑制高頻靈敏度的效果。此外,由於外殼I底部氣槽13與隔聲腔21相通,採用漏氣設計,使振動膜6兩側產生壓差式的效果,形成了雙指向特性,從而抑制低頻靈敏度。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腔體2的凹槽23位於腔體2頂面的一側,呈球切形,通槽22呈T形,T形通槽22的上部開設於凹槽23內,下部沿凹槽23往腔體2頂面的另一個側延伸,並且於腔體2的直徑方向延伸至隔聲腔21,使通槽22與隔聲腔21相通。腔體2的內部設置有場效應管8,包括第一針腳81 (G極)和第二針腳82 (D、S極),第一針腳81與極板4的頂面連接,第二針腳82穿過通槽22及PCB板3往外部延伸,PCB板3上有焊點9,場效應管8的第二針腳82與焊點9電性連接,從而輸出電信號。第二針腳82穿設於凹槽23 —側的通槽22內,通槽22寬度與第二針腳82大小相適配,並且T形的通槽22在長度方向保證足夠的裝配餘量,以便安裝操作。如圖5所示,通過實驗顯示,該頻響曲線呈梯形,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駐極體傳聲器的高頻和低頻靈敏度得到了有效抑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駐極體傳聲器,包括外殼、腔體、PCB板、極板、墊片、振動膜和金屬環,所述腔體設置於所述外殼內,所述PCB板位於所述腔體上側且與所述腔體的頂面連接,所述極板、墊片、振動膜和金屬環依次連接於所述腔體的底側,所述極板與腔體底面連接,所述金屬環連接於所述外殼的底部,所述外殼底部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極板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墊片和金屬環中空,所述第一通孔與金屬環相通,所述第二通孔與墊片相通,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與腔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隔聲腔,所述腔體的頂面開設有通槽,且所述PCB板與所述腔體頂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所述第一間隙、通槽與隔聲腔連通;所述外殼底部開設有氣槽,所述氣槽與隔聲腔相通。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駐極體傳聲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腔體頂面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與PCB板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間隙,所述凹槽位於所述腔體頂面的一側,所述通槽沿所述凹槽往所述腔體頂面的另一個側延伸至所述隔聲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駐極體傳聲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場效應管,所述場效應管設置於所述腔體內,所述場效應管包括第一針腳和第二針腳,所述第一針腳與所述極板頂面連接,所述第二針腳穿過所述通槽及PCB板往外部延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駐極體傳聲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場效應管位於所述凹槽一側,所述凹槽內開設有所述通槽,所述通槽寬度與所述場效應管的針腳大小相適配。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駐極體傳聲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槽沿直徑方向設置於所述外殼的底部。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駐極體傳聲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槽的深度與所述隔聲腔的覽度'~■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駐極體傳聲器,包括外殼、腔體、PCB板、極板、墊片、振動膜和金屬環,所述外殼底部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極板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墊片和金屬環中空,所述第一通孔與金屬環相通,所述第二通孔與墊片相通,其所述外殼與腔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隔聲腔,所述腔體的頂面開設有通槽,且所述PCB板與所述腔體頂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所述第一間隙、通槽與隔聲腔連通,從而抑制高頻靈敏度;外殼底部開設有氣槽,所述氣槽與隔聲腔相通,形成了雙指向特性,從而抑制低頻靈敏度。
文檔編號H04R19/01GK202679620SQ20122035659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1日
發明者李鎧, 林朝陽, 吳宗漢 申請人:深圳市新厚泰塑膠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