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側吸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06:35:26 2
專利名稱:外耳道側吸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特別是一種清潔外耳道的吸管。
背景技術:
目前廣泛使用的外耳道吸管均是前置開口設計,前置開口的吸管在進行外耳道清潔時,常常會誤吸鼓膜(因鼓膜是一層膜狀物,有一定的活動度,即便吸管沒有接觸鼓膜,鼓膜也有可能在吸力的作用下被迫貼近吸管或被部分吸入吸管),導致原本並無病變的鼓膜出現局部的充血、腫脹,甚至意外穿孔,病人也往往會伴有鼓膜的疼痛、耳鳴或聽力下降,嚴重者會造成突發性的耳聾,而對於部分鼓膜陳舊性穿孔的病人則會因為吸管誤吸鼓室內的組織導致聽骨脫位、淋巴瘻、圓窗破裂等意外傷害,病人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聽力損害。同時,前置開口的吸管頂端銳利,在由外耳道口進入外耳道後段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操作時的輕微抖動而觸碰到外耳道壁皮膚引起疼痛不適或破損出血。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避免誤吸鼓膜、防止誤傷外耳道和中耳道結構的外耳道側吸管。本實用新型包括吸管本體,吸管本體的末端有連接口,吸管本體的頂端封閉,在頂端附近的側壁有開口 ;開口至少有一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吸管本體的末端彎曲,彎曲的角度α為90。 -180。。作為本實用 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吸管本體的末端有通氣孔。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吸管的開口設置在側壁,避免開口過分靠近鼓膜而造成的鼓膜損傷。對於鼓膜已經穿孔或可疑穿孔而表面附著分泌物的病人,則應該使用側位開口的吸管,以防止對中耳結構的盲目損傷。2、吸管的頂端圓滑,避免刮傷耳道皮膚。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的吸管本體的頂端正視圖;圖3是實施例的吸管本體的頂端俯視圖;圖4是實施例吸管本體的末端彎曲的示意圖;圖5是實施例吸管本體的末端帶有通氣孔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17]參見圖1,本實施例包括吸管本體I,吸管本體I的末端有連接口 3。吸管本體I為圓棒狀,其頂端封閉,呈一稍微突出的光滑的弧面,在吸管本體I進入人體耳道時,避免出現輕微抖動而刮傷耳道皮膚。連接口 3與一軟管相連,軟管與電動吸引器相連。參見圖2和圖3,在吸管本體I的頂端附件的側壁,對稱設有兩個開口 2。正視開口 2,其呈橢圓狀。傳統外耳道吸管是頂端開口,對準異物時要做必要的移動,本實施例的開口 2設在吸管本體I的側壁,對準異物時,通過轉動而減少不必要的移動,減少傷害耳道的可能。在清除耳道異物時,開口 2不會直接對準鼓膜,減少了對鼓膜的吸引,避免誤傷鼓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人們因為年齡、性別等生理特點,耳道的生理結構會有所不同,此外病變也會造成新的結構特徵,本實用新型的開口 2的形狀、大小、數量和位置有所不同,以適應不同的生理結構和清除對象。參見圖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吸管本體I的末端彎曲,彎曲的角度α為90° 180°,適應不同醫生的使用習慣。參見圖5,作為本實 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吸管本體I的末端有通氣孔4,通過控制通氣孔4通風狀況,去調節管內吸引力的大小,保證清除耳道異物的順利進行。使用時,將吸管本體I末端的連接口 3與一軟管相連,軟管與電動吸引器相連。醫生一手持握吸管本體I的末端,在直視下或視屏監控引導下將其緩慢推入外耳道,清除外耳道積存的各類分泌物或堆積物(如膿、血、耵聹、膽脂瘤皮、各種藥液,等等)。
權利要求1.一種外耳道側吸管,包括吸管本體(1),吸管本體(I)的末端有連接口(3),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吸管本體(I)的頂端封閉,在頂端附近的側壁有開口(2);所述的開口(2)至少有一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耳道側吸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吸管本體(I)的末端彎曲,彎曲的角度α為90° -18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耳道側吸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吸管本體(I)的末端有通氣孔 (4)。
專利摘要外耳道側吸管涉及醫療器械領域,本實用新型包括吸管本體,吸管本體的末端有連接口,吸管本體的頂端封閉,在頂端附近的側壁有開口,開口至少有一個。本實用新型適用於耳鼻喉科疾病治療。
文檔編號A61F11/00GK203138838SQ20132004453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8日
發明者郭強中 申請人:廣東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