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4:21:56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
背景技術:
咽異感症是指患者咽部有異物樣梗阻感,而客觀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者。臨床以咽部有異物樣梗阻感,進食正常為特徵。臨床表現見咽部異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空咽時明顯,進食反而消失,時有胸悶不適。症狀時輕時重,與情志變化有關。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中醫稱本病為「梅核氣」。臨床可分為痰氣鬱結、肝鬱氣滯、心脾氣虛三個證型。中醫中藥對本病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了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物配比組成半夏10-15g、厚樸10-15g、茯苓10-15g、蘇梗10_15g、浙貝 10_15g、柴胡 10-15g、香附 9-12g、白芍 10_15g、蒼朮 10_15g、枳殼 10_15g、甘草 6_9g。優選用量半夏10g、厚樸15g、茯苓15g、蘇梗15g、浙貝10g、柴胡10g、香附10g、白芍log、蒼朮15g、枳殼15g、甘草6g。藥理分析本發明方藥中,半夏辛,溫。燥溼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厚樸苦、辛,溫。行氣燥溼、降逆平喘。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溼、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蘇梗化痰行氣。浙貝苦,寒。清熱化痰散結。柴胡、白芍疏肝解鬱。蒼朮辛、苦,溫。燥溼健脾。枳殼辛、苦,溫。行氣寬中、消除脹滿。甘草甘,平。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緩和藥性。以上藥物合用,共奏行氣開鬱、降逆化痰之功效。劑型及用法本發明中藥劑型為湯藥,水煎服,一日一劑。頭煎加500ml涼水浸泡1小時,武火煮沸改文火續煎30分鐘,取汁150ml ;二煎加熱水500ml,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續煎40分鐘,取汁150ml,兩遍煎出的藥汁混合,分別於早晚飯後2小時各服150ml,溫開水送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寒涼食物,避免不良情緒刺激。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組成半夏10-15g、厚樸 10-15g、茯苓 10-15g、蘇梗 10_15g、浙貝 10_15g、柴胡 10_15g、香附 9_12g、白芍 10_15g、蒼朮 10-15g、枳殼 10_15g、甘草 6-9g。實施例2 —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其中各種原料藥物的優選重量份配比為半夏10g、厚樸15g、茯苓15g、蘇梗15g、浙貝10g、柴胡10g、香附10g、白芍10g、蒼朮15g、枳殼15g、甘草 6g。臨床療效總結1、一般資料2年共治療病人50例,其中男性10例子、女性40例;年齡30_40歲患者15例、40-50歲患者25例、50歲以上患者10例;病程最長者5年、最短者1年。2、診斷標準病人自覺咽部異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檢查及食道鋇餐透視無異常發現。3、療效評定標準治癒自覺症狀消失。好轉自覺症狀減輕。無效服藥前後自覺症狀未改善。4、治療結果服藥15天為一療程,輕者一療程治癒,重者兩療程痊癒。總有效率92%,治癒率80%,好轉12%,無效8%。5、典型病例①張XX,女,45歲,農民。2008年6月就診。自述咽部異物感2年,經多方診治未見明顯好轉,要求中醫治療。給予本發明中藥服用一療程諸症消失痊癒,隨訪至今再未復發。②李XX,女,50歲,工人。2008年12月就診。自述咽部異物感3年,曾到文登中心醫院耳鼻喉科診為「慢性咽炎」,服過多種抗生素(具體不詳)未見明顯好轉。給予本發明中藥服用一療程症狀大減,繼服一療程諸症消失痊癒。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物配比組成半夏 10-15g、厚樸 10-15g、茯苓 10-15g、蘇梗 10_15g、浙貝 10_15g、柴胡 10_15g、香附 9_12g、白芍 10_15g、蒼朮 10-15g、枳殼 10-15g、甘草 6_9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咽異感症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組成半夏10-15g、厚樸10-15g、茯苓10-15g、蘇梗10-15g、浙貝10-15g、柴胡10-15g、香附9-12g、白芍10-15g、蒼朮10-15g、枳殼10-15g、甘草6-9g。總有效率92%,治癒率80%,好轉12%,無效8%。
文檔編號A61K36/8966GK102389519SQ2011103587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日
發明者劉運波, 宋修芳 申請人:文登市口腔醫院米山路口腔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