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4:30:42 2

本實用新型屬於減震器技術領域,涉及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
背景技術:
現有的減震器活塞閥結構,通過包括一個一體成型式的閥體,在閥體的中部開設有安裝孔,在閥體的表面周緣開設有貫穿閥體的閥孔,閥孔為直通孔,這種閥孔的形狀造成一下技術問題,這種孔造成減震器使用時的頻率低,阻尼力小,減震器荷載較慢,響應較緩慢,從而導致減震器的減震效果差,車體顛簸較厲害。
綜上所述,為了解決上述活塞閥存在的技術問題,需要設計一種荷載較快、響應迅速的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荷載較快、響應迅速的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包括對合連接的上閥體與下閥體,所述上閥體的中部開設有上安裝孔,在上閥體上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上閥體的第一內彎折孔,在上閥體的周緣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上閥體的第一外彎折孔,三個第一內彎折孔位於上安裝孔與三個第一外彎折孔之間,三個第一內彎折孔與三個第一外彎折孔在周向上錯開設置,所述下閥體的中部開設有與上安裝孔相通的下安裝孔,在下閥體上均勻環繞有三個貫穿下閥體的第二內彎折孔,在下閥體的周緣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下閥體的第二外彎折孔,三個第二內彎折孔位於下安裝孔與三個第二外彎折孔之間,三個第二內彎折孔與三個第二外彎折孔在周向上錯開設置,所述第一內彎折孔與第二外彎折孔相通,所述第一外彎折孔與第二內彎折孔相通。
在上述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中,所述上閥體的內表面上凸設有與上安裝孔相通的安裝圈,所述下閥體的內表面上凹設有與下安裝孔相通的安裝槽,所述安裝圈嵌入安裝槽內並與安裝槽貼緊。
在上述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中,所述安裝圈的外表面上凸設有限位塊,所述安裝槽的內側壁上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塊嵌入限位槽內。
在上述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中,所述上閥體的外表面設置有上外孔,在上閥體的內表面上設置有與上外孔相通的上內孔,所述上內孔的外徑大於上外孔的外徑,在下閥體的內表面上設置有貫穿下閥體的通孔,所述通孔與上內孔同軸相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結構中,將傳統的一體式閥體改為對合式的上閥體與下閥體,閥孔由上閥體與下閥體上分別開設互通的彎折形的孔連通所組成,使得每個閥孔由上閥體到下閥體上,或者由下閥體到上閥體上均形成二次彎折,氣體經過每個閥孔時會發生兩次彎折,從而增大了阻尼力,提高了頻率,使得減震器的斜荷載更快,響應更迅速,從而使得減震器的減震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配狀態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上閥體的內表面平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下閥體的內表面平面圖。
圖中,10、上閥體;11、上安裝孔;12、第一內彎折孔;13、第一外彎折孔;14、安裝圈;15、限位塊;16、上外孔;17、上內孔;
20、下閥體;21、下安裝孔;22、第二內彎折孔;23、第二外彎折孔;24、安裝槽;25、限位槽;26、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用於動車減震器的活塞閥,包括對合連接的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
如圖2所示,上閥體10為圓形,上閥體10的中部開設有上安裝孔11,在上閥體10上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上閥體10的第一內彎折孔12,在上閥體10的周緣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上閥體10的第一外彎折孔13,三個第一內彎折孔12位於上安裝孔11與三個第一外彎折孔13之間,三個第一內彎折孔12與三個第一外彎折孔13在周向上錯開設置。
如圖3所示,下閥體20為圓形,下閥體20的中部開設有與上安裝孔11相通的下安裝孔21,在下閥體20上均勻環繞有三個貫穿下閥體20的第二內彎折孔22,在下閥體20的周緣均勻環繞設置有三個貫穿下閥體20的第二外彎折孔23,三個第二內彎折孔22位於下安裝孔21與三個第二外彎折孔23之間,三個第二內彎折孔22與三個第二外彎折孔23在周向上錯開設置,所述第一內彎折孔12與第二外彎折孔23相通,所述第一外彎折孔13與第二內彎折孔22相通。
也就是說,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的形狀一樣,而第一內彎折孔12、第一外彎折孔13、第二內彎折孔22、第二外彎折孔23的結構一樣,只是開設的方向不同而已。
採用這種結構,使得氣體經過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時,發生兩次彎折,從而增大了阻尼力,提高了頻率,使得減震器的斜荷載更快,響應更迅速,從而使得減震器的減震效果更好。
作為改進,所述上閥體10的內表面上凸設有與上安裝孔11相通的安裝圈14,所述下閥體20的內表面上凹設有與下安裝孔21相通的安裝槽24,所述安裝圈14嵌入安裝槽24內並與安裝槽24貼緊,採用這種結構,實現了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的連接,並且方便二者拆裝。
作為改進,所述安裝圈14的外表面上凸設有限位塊15,所述安裝槽24的內側壁上設置有限位槽25,所述限位塊15嵌入限位槽25內,通過設置限位塊15與限位槽25,使得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安裝後,二者不易相對周向轉動,提高了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的穩定性,保證了第一內彎折孔12與第二外彎折孔23相通以及第一外彎折孔13與第二內彎折孔22相通。
作為改進,所述上閥體10的外表面設置有上外孔16,在上閥體10的內表面上設置有與上外孔16相通的上內孔17,所述上內孔17的外徑大於上外孔16的外徑,在下閥體20的內表面上設置有貫穿下閥體20的通孔26,所述通孔26與上內孔17同軸相通,通過設置這種結構,使得上閥體10與下閥體20的斜荷載更快,進一步增大阻尼力。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