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助終端計算機的一體式機箱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4:20: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自助終端計算機的一體式機箱。
背景技術:
目前所使用的計算機設備,都是通過計算機機箱來配置主機電路板、存、讀取外圍裝置、顯示卡及電影供應器及散熱裝置,以構成計算機設備的順暢運作,上述計算機零件在封閉式空間架構的計算機機箱內部的配置方式,將直接影響對流散熱效能。桌上型電腦主機箱內安裝的熱交換熱裝置,目的是為了使中央處理器以及高發熱晶片穩定工作,以散發它的熱量,一種臺式主機箱的散熱裝置的專利公開的技術裡,在立式主機箱體右側板上的冷風窗口與中央處理器的排風罩之間連有導流風罩,導流風罩的進風口密封連接在箱體右側板的冷風窗口上,導流風罩的出風口連接在高頻中央處理器的排風罩上,是利用導流風罩從箱外的冷空氣強行引入中間處理器,對處理器的核心區強制散熱降溫,該結構較為複雜,尤其是在已經有限的空間裡增加一部分結構,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同時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助終端計算機的一體式機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助終端計算機的一體式機箱,包括外框、無線控制器、電壓感應器和溫度感應器,所述外框的一側設置有門板,所述門板上設置有門鎖,所述外框的頂部設置有把手,所述外框的一側安裝有鎖扣,所述外框的對應兩側設置有通氣孔,所述一側 通氣孔的上部設置有人體感知器,所述一側通氣孔的的下部設置有電源插口,所述電源插口的一側設置有指示燈,所述外框的內部安裝有集成電路板,所述集成電路板上安裝有無線控制器,所述外框底部內壁安裝有電壓感應器,所述電壓感應器的一側安裝有人體感知處理器,所述人體感知處理器的一側安裝有溫度感應器,所述溫度感應器的一側安裝有製冷器。
優選的,所述外框與門板通過鉸鏈活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溫度感應器的輸出端與製冷器的輸入端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人體感知器的輸出端與人體感知處理器輸入端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集成電路板與指示燈、人體感知器、無線控制器、人體感知處理器、溫度感應器和製冷器電性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置人體感知器和人體感知處理器,有利於在該設備無人使用時,人體感知處理器會使設備進入自動休眠狀態,能節約能源,電壓感應器的設置,當接入設備的電壓不穩定時,可以保護設備不被損壞,溫度感應器和製冷器的設置有利於當設備溫度過高時減低設備溫度,無線控制器的設置可以減少設備線路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框;2-門板;3-鎖扣;4-門鎖;5-通氣孔;6-電源插口;7-指示燈;8-人體感知器;9-把手;10-集成電路板;11-無線控制器;12-電壓感應器;13-人體感知處理器;14-溫度感應器;15-製冷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 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自助終端計算機的一體式機箱,包括外框1、無線控制器11、電壓感應器12和溫度感應器14,所述外框1的一側設置有門板2,所述門板2上設置有門鎖4,所述外框1的頂部設置有把手9,所述外框1的一側安裝有鎖扣3,所述外框1的對應兩側設置有通氣孔5,所述一側通氣孔5的上部設置有人體感知器8,所述一側通氣孔5的下部設置有電源插口6,所述電源插口6的一側設置有指示燈7,所述外框1的內部安裝有集成電路板10,所述集成電路板10上安裝有無線控制器11,所述外框1底部內壁安裝有電壓感應器12,所述電壓感應器12的一側安裝有人體感知處理器13,所述人體感知處理器13的一側安裝有溫度感應器14,所述溫度感應器14的一側安裝有製冷器15。
優選的,所述外框1與門板2通過鉸鏈活動連接,通過鉸鏈活動連接後,便於後期維修與保養。
優選的,所述溫度感應器14的輸出端與製冷器15的輸入端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人體感知器8的輸出端與人體感知處理器13輸入端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集成電路板10與指示燈7、人體感知器8、無線控制器11、人體感知處理器13、溫度感應器14和製冷器15電性連接。
工作原理: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插上電源線後,開啟設備,人體感知器8會自動檢測周圍有無使用者的存在,人體感知器8會將檢測到的情況發送給人體感知處理器13進行處理,當沒人時設備處於休眠狀態,有人時設備處 於待機狀態,電壓感應器12會自動檢測電壓情況,溫度感應器14會檢測設備溫度,當溫度過高時,製冷器15會工作,降低設備溫度,本設備其它外接設備都可以採用無線連接。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