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秸稈回收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21:35:36 2
專利名稱:小麥秸稈回收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用的小麥秸稈回收機,屬於農用機械類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農民朋友們在用小麥收割機收割完小麥以後,麥秸稈卻成為了一件大難事,如果不用火燒,沒辦法種地,如果用火來燒,很不安全,用火燒麥秸稈燒毀麥田,造成極大損失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回收麥秸稈是有待及時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麥秸稈回收機,解決了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小麥秸稈回收機,包括一個驅動車,驅動車前的豎直凹槽鋼架,進草輪,進草檔板,壓草輪,隔草板,壓板輪,壓帶輪,工作輪,該凹槽鋼架通過定軸與驅動車前端連接;該凹槽鋼架中部與隔草板固定連接,頂部與出草門通過定軸連接;該凹槽鋼架下部與壓草輪固定連接,壓草輪前方設置有進草輪;該凹槽鋼架後面為齒條,該齒條與固定在驅動車上的壓板輪嚙合;該驅動車前端通過定軸與壓帶輪連接;該驅動車前端為工作輪,該工作輪與壓草輪、壓板輪通過皮帶連接。
所述驅動車後面設置有升降杆,該升降杆通過鋼絲和驅動車上的滑輪與凹槽鋼架底端固定連接。
所述壓草輪為通過皮帶連接的大輪和小輪。
所述隔草板上設置有繩鉤。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一、結構簡單,容易生產製造及改裝。
二、回收麥秸稈效率高,安全。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
圖1所示的包括一個驅動車1,驅動車1前的豎直凹槽鋼架2,進草輪3,進草檔板4,壓草輪5,隔草板6,壓板輪7,壓帶輪8,工作輪10,該凹槽鋼架2通過定軸與驅動車1前端連接;該凹槽鋼架2中部與隔草板6固定連接,頂部與出草門9通過定軸連接;該凹槽鋼架2下部與壓草輪5固定連接,壓草輪5前方設置有進草輪3;該凹槽鋼架2後面為齒條,該齒條與固定在驅動車上的壓板輪7嚙合;該驅動車1前端通過定軸與壓帶輪8連接;該驅動車1前端為工作輪10,該工作輪10與壓草輪5、壓板輪7通過皮帶連接。
所述驅動車1後面設置有升降杆11,該升降杆11通過鋼絲12和驅動車1上的滑輪13與凹槽鋼架2底端固定連接。
所述壓草輪5為通過皮帶連接的大輪和小輪。
所述隔草板6上設置有繩鉤。
在打捆時,壓帶輪8把壓板輪7和機器工作輪10之間的皮帶壓緊,平時這根三角帶是松的,只有在打捆時才壓緊它,這樣壓板輪7才能夠轉動,壓到一定壓力時,皮帶打滑,這時打緊草捆,取出,把壓帶輪8拿開,關上出草門,繼續進草。
存草箱下面的為進草輪3和壓草輪5,進草輪將3上的進草擋板4麥秸稈捲入,壓草輪5為一個大輪擠壓一個小輪共同將麥秸稈擠壓扁平,然後通過壓草輪5進入存草箱。
本實用新型的存草箱下面為三根隔草板,隔草板上有繩鉤,秸稈傳進隔草板6時把繩鉤也帶進去了,然後利用繩子和繩鉤將麥秸稈打成捆。
本實用新型的鋼絲12能夠將前面的凹槽鋼架2和後面的升降杆11連接起來,凹槽鋼架2升起時三角帶是松的,不工作;降下來時,三角帶繃緊,開始工作。
權利要求1.小麥秸稈回收機,包括一個驅動車(1),驅動車(1)前的豎直凹槽鋼架(2),進草輪(3),進草檔板(4),壓草輪(5),隔草板(6),壓板輪(7),壓帶輪(8),工作輪(10)其特徵在於該凹槽鋼架(2)通過定軸與驅動車(1)前端連接;該凹槽鋼架(2)中部與隔草板(6)固定連接,頂部與出草門(9)通過定軸連接;該凹槽鋼架(2)下部與壓草輪(5)固定連接,壓草輪(5)前方設置有進草輪(3);該凹槽鋼架(2)後面為齒條,該齒條與固定在驅動車上的壓板輪(7)嚙合;該驅動車(1)前端通過定軸與壓帶輪(8)連接;該驅動車(1)前端為工作輪(10),該工作輪(10)與壓草輪(5)、壓板輪(7)通過皮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秸稈回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車(1)後面設置有升降杆(11),該升降杆(11)通過鋼絲(12)和驅動車(1)上的滑輪(13)與凹槽鋼架(2)底端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秸稈回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壓草輪(5)為通過皮帶連接的大輪和小輪。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秸稈回收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隔草板(6)上設置有繩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麥秸稈回收機,包括一個驅動車,驅動車前的豎直凹槽鋼架,進草輪,進車擋板,壓草輪,隔草板,壓板輪,壓帶輪,該凹槽鋼架通過定軸與驅動車前端連接;該凹槽鋼架中部與隔草板固定連接,頂部與出草門通過定軸連接;該凹槽鋼架下部與壓草輪固定連接,壓草輪前方設置有進草輪;該凹槽鋼架後面為齒條,該齒條與固定在驅動車上的壓板輪嚙合該驅動車前端通過定軸與壓帶輪連接;該驅動車前端為工作輪,該工作輪與壓草輪、壓板輪通過皮帶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容易生產製造及改裝,回收麥秸稈效率高,安全。
文檔編號A01D43/06GK2862636SQ20062000440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2日
發明者陳安偉 申請人:陳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