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0:37:31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連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鋼液連續澆鑄技術(簡稱連鑄)自從上世紀中葉以來,由於與鋼錠澆鑄(模鑄) 相比有著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等明顯優勢,在世界鋼鐵生產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鋼液的連鑄比(用連鑄生產的鋼坯佔總鋼坯的比例)已經達到了 90%以上。因此,連鑄技術在鋼鐵生產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連鑄中間包的冶金作用主要包括由鋼包進入中間包內的鋼液成分、溫度進一步均勻,同時促進中間包內鋼液中夾雜物上浮以提高鋼的潔淨度。為了充分發揮以上所述中間包冶金效果,有必要對中間包內鋼液的流動進行合理的控制。在連鑄過程中,鋼液首先由位於中間包上部放置在特定迴轉臺上的鋼包通過長水口流入到中間包,然後通過中間包內合理的流動,從其下部的水口流出,再進一步流入結晶器冷卻凝固成連鑄坯。因此,中間包內所流出的鋼液狀況(溫度、成分均勻性、潔淨度高低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連鑄坯的質量,也就與最終成品材的質量密切相關。目前,常規鋼種的連鑄中間包只需要採用設湍流器、堰(或稱上擋牆)、壩(下擋牆)中的一種或其中兩種控流裝置的組合就可以保證獲得滿意的冶金效果。過多的控流裝置一方面增加了中間包修砌的複雜性,同時也增加了生產成本。不鏽鋼是一種高質量的特殊鋼,其用途極為廣泛。不鏽鋼對冶金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高的表面和內部質量、高的潔淨度。因此,對鋼液和連鑄坯質量的要求明顯高於其它普通鋼材。這就對中間包冶金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以外,不鏽鋼是一種高合金鋼材,其成本很高,為此,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希望在保證中間包具有優良的冶金功能的條件下,每個中間包在完成其一個服役周期後中間包內的殘餘鋼液儘可能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提高中間包冶金效果的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包括中間包外殼主體,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設在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內的湍流器、上擋牆和下擋牆;所述湍流器與所述下擋牆之間設有所述上擋牆;所述下擋牆上對稱設有排流孔,該下擋牆與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側壁之間設有中間包出流水口。所述排流孔的傾角為5 15°。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在下擋牆上對稱設有帶傾角的排流孔,從該排流孔中流出的鋼液由於向上出流,同樣可以保證這些小流股鋼液的冶金效果,同時也增加了壩背後鋼液的活躍程度,因此,該排流孔的設計不僅不會影響流動的合理性,而且對促進壩右側的混勻條件起到有利的作用,可以實現在對整體中間包流場沒有影響的前提條件下,儘可能減少最終剩餘鋼水量的目的。2、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湍流器、上擋牆和下擋牆三種控流裝置的組合,使得鋼液獲得很大的流動路徑,因此,使得溫度、成分得到充分均勻混合,同時夾雜物也可以得到有效上浮去除。3、本實用新型經實際應用後,潔淨度得到提高(氧含量從改進前的40ppm降低到 30ppm,降低了 25% ),大於30微米以上的大夾雜物出現率降低了 25%,連鑄坯缺陷出現率降低了 18%,中間包澆注結束殘餘鋼液減少了 40%。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縱剖面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中1-中間包外殼主體2-湍流器3-上擋牆4-下擋牆5-排流孔6_流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圖2所示,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包括中間包外殼主體1及設在中間包外殼主體1內的湍流器2、上擋牆3和下擋牆4。湍流器2與下擋牆4 之間設有上擋牆3 ;下擋牆4上對稱設有傾角為5 15°的排流孔5,該下擋牆4與中間包外殼主體1側壁之間設有中間包出流水口 6。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包括中間包外殼主體(1),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設在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1)內的湍流器O)、上擋牆C3)和下擋牆; 所述湍流器( 與所述下擋牆(4)之間設有所述上擋牆(3);所述下擋牆(4)上對稱設有排流孔(5),該下擋牆(4)與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1)側壁之間設有中間包出流水口(6)。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流孔(5)的傾角為5 1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不鏽鋼連鑄用中間包流動控制裝置,包括中間包外殼主體,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設在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內的湍流器、上擋牆和下擋牆;所述湍流器與所述下擋牆之間設有所述上擋牆;所述下擋牆上對稱設有排流孔,該下擋牆與所述中間包外殼主體側壁之間設有中間包出流水口。本實用新型採用湍流器、上擋牆和下擋牆三種控流裝置的組合,使得鋼液獲得很大的流動路徑,溫度、成分得到充分均勻混合,同時夾雜物也可以得到有效上浮去除,實現在對整體中間包流場沒有影響的前提條件下,儘可能減少最終剩餘鋼水量的目的。
文檔編號B22D41/00GK201950179SQ20102067240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8日
發明者葉紅剛, 李志磊, 潘吉祥 申請人: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