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0:04:01 2
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填充物與上被面和下被面採用多道行線連接並使得上被面與下被面形成的空腔形成四周區域和中心區域,中心區域採用行線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在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小,所述四周區域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31~1.60,保證了被子的四周自然下墜,全方面貼合人體。由於人體上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少,下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大,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10~1.30。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被子既能保證被子充分與人體貼合,而且符合人體力學的構造。
【專利說明】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紡類行業產品設計領域,具體涉及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
【背景技術】
[0002]人的一輩子當中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用在睡眠上的,而被子在人們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睡眠過程中時不可或缺的物品,因此,一床好的被子不僅可以使睡眠質量提高,還可以改善人們的亞健康狀態。但是由於被子填充物經常採用輕柔保暖的材料,因而當填充物均勻分布在被子中不僅會出現填充物從被面跑毛的現象,也會使得傳統的被子蓋在使用者身上達不到服帖的效果。並且,由於人體本身的原因,身體的各個部位對於熱量的需求不同,因此,消費者更需要一種不僅能服帖地蓋在身上,而且能滿足人體各個部位熱量需求的被子。
[0003]因此,上述問題是在對被子的設計和使用過程中應當予以考慮並解決的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四周縫合封閉在中部形成空腔,採用填充物在所述空腔內進行填充,所述填充物與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多道行線連接並使得空腔形成五個區域,分別為四個四周區域和一個中心區域,所述中心區域採用行線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在所述中心區域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小,所述四周區域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大,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居中,所述四周區域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
1.3Γ1.60,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1 (Tl.30。
[0006]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行線使得被子中心區域的空腔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形成的塊狀體為大型塊狀,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形成的塊狀體為小型塊狀。
[0007]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棉與聚酯纖維交織製成。
[0008]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四周區域也採用行線分隔成獨立的塊狀體。
[0009]本實用新型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採用行線在被子的整體上形成中心區域和四周區域,行線將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分隔成大型塊狀體,將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分隔成小型塊狀體,大型塊狀和小型塊狀的寬度一致,小型塊狀的長度比大型塊狀長度短,在被子中填充有填充物,並且使得四周區域的填充物密度最大,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的填充物密度較小,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的填充物密度最小。本實用新型整體所採用的填充物的量與傳統的被子整體所採用的填充物的量相同。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被子中利用行線將填充物、上被面和下被面縫合,解決了被子容易跑毛的問題。行線將被子分隔成四周區域和中心區域,並使得四周區域的填充物的密度最大,保證了被子的四周自然下墜,全方面地貼合人體。由於人體上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少,下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大,因此將被子的中心區域設計成上半部分的的格子較大,下半部分的格子較小,而填充的填充物密度為上半部分的填充物密度比下半部分的填充物的密度小,這樣對位於人體的上半身的脖子、心臟等不會造成一種壓迫感。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被子既能保證被子充分與人體貼合,而且符合人體力學的構造,保證人體的睡眠質量,符合人體對於健康的需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的結構示意圖。
[0012]其中,1-行線,2-四周區域,3-中心區域,4-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5-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了加深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構成限定。
[001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四周縫合封閉在中部形成空腔,採用填充物在所述空腔內進行填充,所述填充物與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多道行線I連接並使得空腔形成五個區域,分別為四個四周區域2和一個中心區域3,所述中心區域3採用行線I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在所述中心區域3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小,所述四周區域2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大,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居中,所述四周區域2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3Γ1.60,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l(Tl.30。所述行線I使得被子中心區域3的空腔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形成的塊狀體為大型塊狀,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形成的塊狀體為小型塊狀。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棉與聚酯纖維交織製成。所述四周區域2也採用行線I分隔成獨立的塊狀體。
[0015]當所述填充物為羽絨時,所述四周區域2填充物的密度可為29(T310g/m2,優選為300g/m2在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羽絨形成的密度可為20(T230g/m2,優選為220g/m2在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填充羽絨形成的密度可為25(T280g/m2,優選為265 g/m2。
[0016]本實施例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採用行線I在被子的整體上形成中心區域3和四周區域2,行線I將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分隔成大型塊狀體,將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分隔成小型塊狀體,大型塊狀和小型塊狀的寬度一致,小型塊狀的長度比大型塊狀長度短,在被子中填充有填充物,並且使得四周區域2的填充物密度最大,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的填充物密度較小,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的填充物密度最小。本實用新型整體所採用的填充物的量與傳統的被子整體所採用的填充物的量相同。
[0017]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被子中利用行線將填充物、上被面和下被面縫合,解決了被子容易跑毛的問題。行線將被子分隔成四周區域和中心區域,並使得四周區域的填充物的密度最大,保證了被子的四周自然下墜,全方面地貼合人體。由於人體上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少,下半身對熱量的需求較大,因此將被子的中心區域設計成上半部分的的格子較大,下半部分的格子較小,而填充的填充物密度為上半部分的填充物密度比下半部分的填充物的密度小,這樣對位於人體的上半身的脖子、心臟等不會造成一種壓迫感。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被子既能保證被子充分與人體貼合,而且符合人體力學的構造,保證人體的睡眠質量,符合人體對於健康的需求。
【權利要求】
1.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四周縫合封閉在中部形成空腔,採用填充物在所述空腔內進行填充,其特徵在於:所述填充物與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多道行線(I)連接並使得空腔形成五個區域,分別為四個四周區域(2)和一個中心區域(3),所述中心區域(3)採用行線(I)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在所述中心區域(3)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小,所述四周區域(2)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最大,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填充的填充物形成的密度居中,所述四周區域(2)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3Γ1.60,所述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填充物的密度與所述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填充物的密度的比值為1.l(Tl.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其特徵在於:所述行線(I)使得被子中心區域(3)的空腔形成多塊獨立的塊狀體,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上半部分(4)形成的塊狀體為大型塊狀,位於被子中心區域的下半部分(5)形成的塊狀體為小型塊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採用棉與聚酯纖維交織製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符合人體力學的被子,其特徵在於:所述四周區域(2)也採用行線(I)分隔成獨立的塊狀體。
【文檔編號】A47G9/00GK204071456SQ201420385498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4日
【發明者】荊玉堂 申請人:江蘇堂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