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體上覆面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4:56:06 1
橋體上覆面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橋體上覆面,包括頂板,均勻設置於頂板底部的支撐型材,設置於支撐型材之間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體;支撐型材包括垂直段,與垂直段底端連接的水平段,垂直段的頂端與頂板的底部連接;支撐體包括位於垂直段之間的上支撐體、位於水平段下方的下支撐體以及位於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之間的連接體,上支撐體、下支撐體和連接體共同構成容納水平段的槽;連接體為實心結構,連接體內設置有鋼柱。當本發明受扭轉力時,鋼柱發生塑性變形,能夠分擔連接體的變形量,使支撐體的整體變形量更小,防止支撐體損壞。
【專利說明】橋體上覆面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建築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橋梁用覆面。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傳統的橋梁覆面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採用混凝土鋼筋結構。在施工中普遍採用混凝土現場連續澆注方式施工,由於混凝土的特性,施工周期比較長,勞動強度大,同時給交通帶來很大不便。橋體在承受由於風引起的扭轉力時,容易導致混凝土開裂。
[0003]另外,連續澆注的混凝土重量大,不利於橋梁的輕質化設計。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即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可預製,現場施工周期短,重量輕、承載能力強且能夠承受較大扭轉力的橋體上覆面。
[0005]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橋體上覆面,包括頂板,均勻設置於頂板底部的支撐型材,設置於支撐型材之間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體;支撐型材包括垂直段,與垂直段底端連接的水平段,垂直段的頂端與頂板的底部連接;支撐體包括位於垂直段之間的上支撐體、位於水平段下方的下支撐體以及位於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之間的連接體,上支撐體、下支撐體和連接體共同構成容納水平段的槽;連接體為實心結構,連接體內設置有鋼柱。
[0006]本發明結構簡單,重量低,可以預製,現場安裝方便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
[0007]本發明在受力時,頂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下微量彎曲,此時由於水平段被由上支撐體、下支撐體和連接體共同構成的槽容納,使得本發明的完整性能夠得到保持,承載能力更強。
[0008]當本發明受扭轉力時,鋼柱發生塑性變形,能夠分擔連接體的變形量,使支撐體的整體變形量更小,防止支撐體損壞。
[0009]進一步的,所述鋼柱上均勻開設有多個環形槽。
[0010]設置環形槽,使鋼柱更易彎曲,避免應力集中。
[0011]進一步的,所述環形槽的槽底轉角處圓弧過渡。
[0012]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撐體和所述下支撐體為空心結構。
[0013]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上支撐體底部兩角處的上加強體,上加強體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上加強體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上支撐體的側邊和底邊連接,上加強體與上支撐體底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的豎直範圍內。
[0014]由於水平段的擠壓,上支撐體底部兩角處受力大,而且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屬於薄弱位置。在此處設置上加強體,能夠有效增加上支撐體的承載力。上加強體與上支撐體底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的豎直範圍內,能夠將連接體受到的擠壓力傳遞至上支撐體,從而使支撐體的受力更加均勻。
[0015]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下支撐體頂部兩角的下加強體,下加強體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下加強體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下支撐體的側邊和頂邊連接,下加強體與下支撐體頂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的豎直範圍內。
[0016]由於水平段的擠壓,下支撐體頂部兩角處受力大,而且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屬於薄弱位置。在此處設置下加強體,能夠有效增加下支撐體的承載力。下加強體與下支撐體底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的豎直範圍內,能夠將連接體受到的擠壓力傳遞至下支撐體,從而使支撐體的受力更加均勻。
[0017]進一步的,還包括與所述下支撐體的底部連接的底板。
[0018]設置底板,能夠增加本發明與橋體的接觸面積,使本發明承受較小的壓強,有利於提聞本發明的使用壽命。
[0019]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於:
1.本發明結構簡單,重量低,可以預製,現場安裝方便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
2.本發明在受力時,頂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微量彎曲,此時由於水平段被由上支撐體、下支撐體和連接體共同構成的槽容納,使得本發明的完整性能夠得到保持,承載能力更強;
3.當本發明受扭轉力時,鋼柱發生塑性變形,能夠分擔連接體的變形量,使支撐體的整體變形量更小,防止支撐體損壞;
4.設置環形槽,使鋼柱更易彎曲,避免應力集中;
5.設置上加強體和下加強體,能夠有效增加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的承載力;
6.設置上加強體和下加強體,能使支撐體的受力更加均勻;
7.設置底板,能夠增加本發明與橋體的接觸面積,使本發明承受較小的壓強,有利於提高本發明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下面將對描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圖作簡單的說明。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下面的附圖,得到其它附圖。
[002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支撐型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支撐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鋼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如下:
1-頂板,2-支撐型材,3-支撐體,4-底板,5-鋼柱,21-垂直段,22-水平段,31-上支撐體,32-下支撐體,33-連接體,34-上加強體,35-下加強體,51-環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而易見的,下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於本發明記載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實施例,均在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內。
[0023]實施例1:
如圖f圖3所示,橋體上覆面,包括頂板1,均勻設置於頂板I底部的支撐型材2,設置於支撐型材2之間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體3 ;支撐型材2包括垂直段21,與垂直段21底端連接的水平段22,垂直段21的頂端與頂板I的底部連接;支撐體3包括位於垂直段21之間的上支撐體31、位於水平段22下方的下支撐體32以及位於上支撐體31和下支撐體32之間的連接體33,上支撐體31、下支撐體32和連接體33共同構成容納水平段22的槽;連接體33為實心結構,連接體33內設置有鋼柱5。
[0024]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鋼柱5上均勻開設有多個環形槽51。
[0025]實施例3: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所述環形槽51的槽底轉角處圓弧過渡。
[0026]實施例4: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種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上支撐體31和所述下支撐體32為空心結構。
[0027]實施例5: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4的基礎上,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上支撐體31底部兩角處的上加強體34,上加強體34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上加強體34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上支撐體31的側邊和底邊連接,上加強體34與上支撐體31底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33的豎直範圍內。
[0028]實施例6: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4或5的基礎上,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下支撐體32頂部兩角的下加強體35,下加強體35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下加強體35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下支撐體32的側邊和頂邊連接,下加強體35與下支撐體32頂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33的豎直範圍內。
[0029]實施例7: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種實施例的基礎上,還包括與所述下支撐體32的底部連接的底板4。
[0030]如上所述,便可較好的實現本發明。
【權利要求】
1.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包括頂板(1),均勻設置於頂板(I)底部的支撐型材(2),設置於支撐型材(2)之間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體(3); 支撐型材(2)包括垂直段(21),與垂直段(21)底端連接的水平段(22),垂直段(21)的頂端與頂板(I)的底部連接; 支撐體(3)包括位於垂直段(21)之間的上支撐體(31)、位於水平段(22)下方的下支撐體(32)以及位於上支撐體(31)和下支撐體(32)之間的連接體(33),上支撐體(31)、下支撐體(32)和連接體(33)共同構成容納水平段(22)的槽; 連接體(33)為實心結構,連接體(33)內設置有鋼柱(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所述鋼柱(5)上均勻開設有多個環形槽(5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所述環形槽(51)的槽底轉角處圓弧過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所述上支撐體(31)和所述下支撐體(32 )為空心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上支撐體(31)底部兩角處的上加強體(34),上加強體(34)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上加強體(34)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上支撐體(31)的側邊和底邊連接,上加強體(34)與上支撐體(31)底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33)的豎直範圍內。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設置於所述下支撐體(32)頂部兩角的下加強體(35),下加強體(35)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下加強體(35)的兩條直角邊與所述下支撐體(32)的側邊和頂邊連接,下加強體(35 )與下支撐體(32 )頂邊接觸的直角邊延伸至所述連接體(33 )的豎直範圍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體上覆面,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與所述下支撐體(32)的底部連接的底板(4)。
【文檔編號】E01D19/12GK104195945SQ20141041176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1日
【發明者】何學友 申請人:四川金鋒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