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用連接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6:52:16
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的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安裝快捷、操作方便的管道用連接機構。
背景技術:
在現代社會中,管道的使用更加普及,並應用在各種領域中,通常情況下,兩個管道之間的連接主要是通過螺栓和螺母固定連接的,同時需要多個螺栓和螺母,而不能只是一個或者兩個進行固定,所以這種固定方式存在以下缺點:安裝螺母和螺栓時緩慢,同時螺母和螺栓的拆裝不方便,增加了工作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安裝快捷、操作方便的管道用連接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道用連接機構,用於連接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在第一管道的埠處圍繞一周形成第一凸出部,在第一凸出部的上、下兩端距第一凸出部的中心位置的三分之二處各設置有一個第一插板,所述的第一凸出部的上、下兩端端部各設有一個將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連接後固定的L型擋板,兩個L型擋板與第一凸出部的上、下兩端端部活動連接;所述的第二管道的埠處圍繞一周形成第二凸出部,在第二凸出部的上、下兩端距第二凸出部的中心位置的三分之二處各設置有一個與第一插板相對應的第二插槽。
所述的兩個L型擋板與第一凸出部的上、下兩端端部活動連接,L型擋板的內側壁的頂部設置有上下相通的內圓筒,在第一凸出部的上、下兩端端部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與內圓筒相對的上下相通的外圓筒,在相對設置的內圓筒與外圓筒內插接有插銷。
所述的L型擋板的長度等於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連接後的寬度。
所述的第二插槽是通孔或者盲孔。
所述的內圓筒的長度是L型擋板頂部側邊長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的外圓筒的長度是第一凸出部端部側邊長度的二分之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拆裝兩個管道時更加便捷,節省了工作時間,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第一管道、第一凸出部與L型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二管道與第二凸出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的左視圖。
其中,1、第一管道,11、第一凸出部,12、第一插板,13、L型擋板,131、內圓筒,14、外圓筒,15、插銷,2、第二管道,21、第二凸出部,22、第二插槽。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管道用連接機構,用於連接第一管道1與第二管道2,在第一管道1的埠處圍繞一周形成第一凸出部11,在第一凸出部11的上、下兩端距第一凸出部11的中心位置的三分之二處各設置有一個第一插板12,第一凸出部11的上、下兩端端部各設有一個將第一管道1與第二管道2連接後固定的L型擋板13,兩個L型擋板13與第一凸出部11的上、下兩端端部活動連接;第二管道2的埠處圍繞一周形成第二凸出部21,在第二凸出部21的上、下兩端距第二凸出部21的中心位置的三分之二處各設置有一個與第一插板12相對應的第二插槽22,第二插槽22是通孔或者盲孔。
兩個L型擋板13與第一凸出部11的上、下兩端端部活動連接,L型擋板13的內側壁的頂部設置有上下相通的內圓筒131,在第一凸出部11的上、下兩端端部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與內圓筒131相對的上下相通的外圓筒14,在相對設置的內圓筒131與外圓筒14內插接有插銷15。
L型擋板13的長邊的長度等於第一管道1與第二管道2連接後的寬度,這樣L型擋板13可以剛好卡在第二管道2上。
內圓筒131的長度是L型擋板13頂部側邊長度的二分之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內圓筒131的長度進行調整。
外圓筒14的長度是第一凸出部11端部側邊長度的二分之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內圓筒131的長度進行調整。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
需要安裝兩個管道時,將第一凸出部11的第一插板12插入到第二凸出部21的第二插槽22,然後將L型擋板13放下,L型擋板13的短邊卡在第二凸出部21的外側邊上;拆卸兩個管道時,將L型擋板13掀開,同第二凸出部21相分離,再將第一插板12脫離出第二插槽22。
針對L型擋板13、第一插板12和第二插槽22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增加L型擋板13、第一插板12和第二插槽22,對兩個管道進行加固。
第一凸出部11與L型擋板13之間的連接,是將插銷15插入到內圓筒131與外圓筒14內,這樣L型擋板13就可以進行270°的旋轉。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範圍並不局限於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範圍來確定其技術性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