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6:39:31 3
專利名稱: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絲繩生產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生產鋼絲繩時,在鋼絲進入拉絲模時對鋼絲進行股淋油,一方面提高 股的潤滑,另一方面對拉絲模進行降溫冷卻,但是此方法冷卻效果不好,股淋油時用的油脂 容易碳化,會降低油脂的潤滑性能,同時油脂消耗大,鋼絲繩的生產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對拉絲模冷卻效果較好的壓實股 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水箱和循環水系統,所述冷卻水箱一 對相平行的兩個面上對稱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通過導熱管在冷卻水箱內部連通,所述循 環水系統包括進水管路、出水管路、交換水箱和電機,所述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一端與冷卻 水箱連接,另一端與交換水箱連接,在所述進水管路上設置有進水閥門,所述電機設置在進 入管路上。進一步地,所述導熱管為銅管。導熱管為導熱性好的導熱材料即可,也可以為鐵管,鋁管等。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在使用時,打開進水閥門,開 啟電機,冷卻水從進水管路注入到冷卻水箱中,拉絲模與導熱管採用過盈配合,將拉絲模放 入導熱管中,完全平整地接觸,在鋼絲繩生產的捻股過程中,拉絲模擠壓鋼絲股產生的熱量 會通過導熱管傳遞到冷卻水箱的水中,冷卻水箱中的水再通過出水管路回到交換水箱中, 如此循環,實現對拉絲模的冷卻,由於交換水箱的水量較多,散熱面較大,散熱較快,冷卻水 始終處於常溫的狀態。
圖1為本實用新型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冷卻水箱、2-導熱管、3-進水管路、4-出水管路、5-交換水箱、 6-電機、7-進水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 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3[0013]實施例1參見圖1,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水箱1和循環水系統,冷卻 水箱ι 一對相平行的兩個面上對稱設置有開口,所述兩個開口通過導熱管2在冷卻水箱1 內部連通,使導熱管2內部與冷卻水箱1隔開,導熱管2與冷卻水箱1能進行熱量的傳導, 冷卻水箱1內的冷卻水卻不會進入到導熱管2中,導熱管2採用銅管,導熱管2的直徑比拉 絲模的外徑稍大,使拉絲模放入到導熱管2內後,與導熱管2緊密接觸,不產生空隙;所述循 環水系統包括進水管路3、出水管路4和交換水箱5,交換水箱5的體積比冷卻水箱1要大 10倍以上,以起到散熱快的效果,進水管路3和出水管路4 一端與冷卻水箱1連接,另一端 與交換水箱5連接,在進水管路3上設置有進水閥門7,電機6設置在進水管路3上。實施例2參見圖1,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水箱1和循環水系統,冷卻 水箱ι 一對相平行的兩個面上對稱設置有開口,所述兩個開口通過導熱管2在冷卻水箱1 內部連通,使導熱管2內部與冷卻水箱1隔開,導熱管2與冷卻水箱1能進行熱量的傳導, 冷卻水箱1內的冷卻水卻不會進入到導熱管2中,導熱管2採用鐵管,導熱管2的直徑比拉 絲模的外徑稍大,使拉絲模放入到導熱管2內後,與導熱管2緊密接觸,不產生空隙;所述循 環水系統包括進水管路3、出水管路4和交換水箱5,交換水箱5的體積比冷卻水箱1要大 10倍以上,以起到散熱快的效果,進水管路3和出水管路4 一端與冷卻水箱1連接,另一端 與交換水箱5連接,在進水管路3上設置有進水閥門7,電機6設置在進水管路3上。
權利要求1.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冷卻水箱和循環水系統,所述 冷卻水箱一對相平行的兩個面上對稱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通過導熱管在冷卻水箱內部連 通,所述循環水系統包括進水管路、出水管路、交換水箱和電機,所述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 一端與冷卻水箱連接,另一端與交換水箱連接,在所述進水管路上設置有進水閥門,所述電 機設置在進入管路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熱管 為銅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水箱和循環水系統,所述冷卻水箱一對相平行的兩個面上對稱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通過導熱管在冷卻水箱內部連通,所述循環水系統包括進水管路、出水管路、交換水箱和電機,所述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一端與冷卻水箱連接,另一端與交換水箱連接,在所述進水管路上設置有進水閥門,所述電機設置在進水管路上。本壓實股鋼絲繩製備的水冷卻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對拉絲模拉絲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冷卻效果好。
文檔編號D07B7/16GK201785651SQ20102051392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31日
發明者張元生, 楊嶽民 申請人:江蘇賽福天鋼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