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7:44:01 1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門鎖的拉手技術,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的使用過程中,車用門鎖是最基本的安全防範產品,其可靠性和操控性直接關係到汽車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影響著用戶對車的體驗度,滿意度,進而關係到汽車的銷量。車用門鎖不僅保護汽車及乘員安全的重要部分,關係到乘員的人生和財產安全,而且車用門鎖又屬於車身的一部分,因此車用門鎖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的雙重作用,外型美觀,操作簡便,輕巧,耐用等是人們對車用門鎖最基本的要求。如圖1所示的車用門鎖外拉手機構其中1為作為原動件的外拉手柄,2和3為回位彈簧,4為滑塊,5為執行杆,6為執行杆支承座。當操作者往上拉動外拉手柄1時,壓縮回位彈簧2、3向彈簧支承座靠近,使得滑塊4帶動執行件5繞執行杆支承座6擺動,從而拉動門鎖鎖體中的槓桿和棘爪,使鎖體中的鎖扣得以解鎖打開車門。但現有的拉手機構需要通過圖1中的3個支承座與車門固定, 如果有一個支承座有問題就會妨礙拉手機構的使用,無形中增加了維護概率,導致拉手機構在使用時的穩定性相對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拉手機構需要通過3個支承座與車門固定,導致拉手機構在使用時的穩定性相對不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包括外拉手柄、回位彈簧、滑塊、執行杆、拉手支承座以及彈簧支承座,所述外拉手柄通過拉手支承座與滑塊相連接;所述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所述執行杆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所述外拉手柄以及滑塊構成的連線與所述執行杆不相垂直。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可通過往上拉動外手柄壓縮回位彈簧, 同時,滑塊帶動執行杆繞彈簧支承座擺動,從而拉動門鎖鎖體中的槓桿和棘爪,使鎖體中的鎖扣得以解鎖、打開車門。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減少了支承座的數量,減小了體積,使結構更為緊湊,同時也降低了拉手的製造成本,降低了維護概率,和提高了拉手機構的使用穩定性,具有實用價值。
圖1是現有技術中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的原理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請參閱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採用一般化運動鏈、連杆類配、組合運動鏈、再生運動鏈等原理方法設計而成,包括外拉手柄11、以基本件連杆12和連杆13構成的回位彈簧、滑塊14、執行杆15、拉手支承座17以及彈簧支承座16,外拉手柄11通過拉手支承座17與滑塊14相連接,將回位彈簧的一端以及執行杆15的一端與滑塊14鉸接在一起,回位彈簧的另一端與執行杆15的另一端共同連接在彈簧支承座16 上,這樣就使本實用新型的拉手機構比現有技術中的拉手機構所需的支承座由3個減為2 個。特別是,當外拉手柄11以及滑塊14構成的連線與執行杆15不相垂直時,可以更方便本實用新型的拉手機構的使用。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於理解,本實用新型將拉手支承座17以及彈簧支承座16分開描述,而在實際使用時拉手支承座17以及彈簧支承座16必須設置在同一機架上,即拉手支承座17以及彈簧支承座16共屬一個構件。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並非用作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包括外拉手柄、回位彈簧、滑塊、執行杆、拉手支承座以及彈簧支承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拉手柄通過拉手支承座與滑塊相連接;所述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所述執行杆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拉手柄以及滑塊構成的連線與所述執行杆不相垂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門鎖的拉手機構,包括外拉手柄、回位彈簧、滑塊、執行杆、拉手支承座以及彈簧支承座,所述外拉手柄通過拉手支承座與滑塊相連接;所述回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所述執行杆的兩端分別與滑塊以及彈簧支承座活動連接。通過往上拉動外手柄壓縮回位彈簧,同時,滑塊帶動執行杆繞彈簧支承座擺動,從而拉動門鎖鎖體中的槓桿和棘爪,使鎖體中的鎖扣得以解鎖、以打開車門。本實用新型的拉手機構減少了支承座的數量,減小了體積,使結構更為緊湊,同時也降低了拉手的製造成本,降低了維護概率,提高了拉手機構的使用穩定性。
文檔編號E05B3/00GK202176161SQ2011202319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4日
發明者華健, 張翔, 趙曉昱 申請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