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鐵車站軌行區用上排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7:56:01 2
專利名稱:一種地鐵車站軌行區用上排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地鐵車站軌行區用上排風系統技術領域[0001]本新型實用涉及一種建築物換氣排風裝置,特別是一種具均勻排風功能的地鐵 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在地鐵列車運行過程中,列車車輪與軌道間的連續摩擦會產生熱量,列車空調 冷凝器工作時會產生熱量,站臺或車廂內行人呼吸也會產生熱量,致使地鐵車站軌行區 的空氣不僅渾濁且溫度升高,一般通過設置如圖1所示的具有外排帶熱渾濁空氣和送入 外界新鮮空氣功能的通風設施加以解決。目前在地鐵車站軌行區的通風設施中,除設置 有便於送入新鮮空氣的進風系統外,還設置有便於帶走列車下部車輪與軌道間摩擦所產 生熱量的側排風系統和便於帶走人流和列車空調冷凝器在站區內所產生熱量的上排風系 統。由於列車編組一般都由數節車廂組成,車站比較長,故所設置的側排風管道和上排 風管道也相對較長,且與列車停靠站時車廂的側面和頂部位置相對應。目前在用的地鐵 車站上排風系統如圖2所示,主要由上排風機、與上排風機氣路相通、上面按需設有若 幹排風框孔、設置在軌行區頂部的上排風管道,以及設置位置及數量和形狀與上排風管 道上的排風框孔的設置位置及數量和形狀對應相符、限位固定設置在地鐵列車頂部天花 板上的排風口組成。由於現用的上排風管道的截面積為固定式,排風口為框孔式,工作 時主要依靠上排風管道內的氣流靜壓工作,先由上排風管內的靜壓驅使排風口外側的空 氣產生動壓、以垂直於上排風管道軸線方向氣流的形式進入排風管內,之後必須消耗來 自上一排風口的氣流動壓和排風管道內氣流的靜壓,才能使所述的垂直於排風管道軸線 方向的空氣流改向為平行於排風管道軸線方向的氣流。所以,在將由排風口進入的這部 分垂直於排風管道軸線方向的氣流改變為沿排風管道軸線方向氣流的過程中需要二次消 耗排風管道內的空氣靜壓,且由於排風管道的截面積基本不變,所以致使排風管道內的 氣流靜壓逐漸減小,同時由於沿垂直於軸線方向流動的氣流對平行於排風管道軸線方向 的氣流會產生幹擾,使靠近上排風機端的排風口的風速最大,進風量也最大,靠後面排 風口的風速依次逐漸減少、甚至無風。因而,總體上存在各排風口的進風量不一致、排 風效果不均勻和排熱效果較差的弊端,既會導致造成列車車廂內及整個站區內的空氣溫 度分布不均勻,影響列車空調機組的製冷效果,從而影響站區的空氣環保質量和乘客及 工作人員工的舒適感和身體健康,故從經濟性和實用性角度考慮尚欠理想。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既能將排風管內的靜壓變為動壓、有利於提高 排風、排熱效率,又能確保各排風口具有等同排風、排熱功效的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 上排風系統。[0004]本實用新型的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主體由上排風機、與上排風機 氣路相通、設置在地鐵站臺軌行區頂部、下底面上間隔設置有數組由五個貼近設置的排風框孔構成為一組的上排風管道,以及與上排風管道上的排風框孔的設置位置、數量和 形狀對應相符、限位固定設置在地鐵列車頂部天花板上的排風口組成,特徵在於在所 述的排風框孔的孔口處內表面上附加設置有由五個分別由進風口、出風口和R形彎折面 構成的Π型導引排風件組成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所述的上排風管道的橫截面積靠 上排風機一端的一組排風框孔處為最大,後面呈按每經一個排風框孔減少一個或數個Π 型導引排風件出風口的橫截面積、或每經一組五個排風框孔減少一組五梯Π型導引排風 件的出風口總橫截面積的逐級縮小分節狀;所述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中包含的五個 R形彎折面呈系列擴展的互包階梯狀、進風口和出風口的截面積各自相同,通過直接焊 接、螺釘裝配或鑲嵌設置在上排風管道的排風框孔孔口處內表面上;所述的Π型導引排 風件的出風口朝向上排風機一側。[0005]基於上述構思的本實用新型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由於在上排風 管道內側的每組排風框孔孔口上附加設置有具有導引氣流進入後自動改向功能的五梯Π 型導引排風件,且出風口朝向上排風機一側,所以能確保經排風口流入上排風管道內的 空氣流在五梯Π型導引排風件的作用下直接改向為沿軸向流動的空氣流,避免了現有技 術中所存在的需要二次消耗上排風管道內的靜壓和先形成的垂直於軸向的氣流對上排風 管道內軸向氣流的幹擾,和對上一個或上一組排風口進入上排風管道內的氣流的幹擾; 同時,由於將上排風管道的橫截面積每經一個排風口減少一個五梯π型導引排風件出風 口總橫截面積的比例逐級縮小,使上排風管道的截面積沿著空氣流動方向不斷增大,有 利於在上排風機工作時確保上排風管道內的風速和空氣靜壓的穩定性,從而確保每個排 風口進風量的一致性,實現均勻排風目的,可以有效克服現有技術中各排風口排風不均 勻和排熱效果較差的弊端,有利於改善地鐵車站軌行區和站臺內的空氣環境質量,且由 於只是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加設五梯π型導引排風件,具有可操作性強和技術效果好的 特點,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貴的市場應用前景。
[0006]圖ι是地鐵車站軌行區的通風設施布局示意圖;[0007]圖2是地鐵列車頂部的上排風口分布示意圖;[0008]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排風管道及導引排風件結構示意圖。[0009]圖中[0010]1.進風系統2.側排風系統3.上排風系統4.上排風機[0011]5.軌行區 6.排風框孔 7.上排風管道8.列車頂部[0012]9.排風口 10.下底面 11.進風口 12.出風口[0013]13.R形彎折面14.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15.Π型導引排風件具體實施方式
[0014]
以下結合附圖和典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0015]在圖1和圖2中,目前在地鐵車站軌行區的通風設施中,除設置有便於送入新鮮 空氣的進風系統1外,還設置有便於帶走列車下部車輪與軌道間摩擦所產生熱量的側排 風系統2和便於帶走人流和列車頂部空調冷凝器在站區內所產生熱量的上排風系統3。所4述的上排風系統3主要由上排風機4、與上排風機4氣路相通、設置在軌行區5上部、一 個側壁上按需設置有若干排風框孔6的上排風管道7及與上排風管道7上的排風框孔6的 設置位置及數量和形狀相對應、限位固定設置在地鐵列車頂部8上的排風口 9組成。 在圖3中,在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主體由上排 風機4、與上排風機4氣路相通、設置在地鐵軌行區5上方、下底面10上間隔設置有數組 由五個貼近設置的排風框孔6為一組的上排風管道7,以及與上排風管道7上的排風框孔 6的設置位置、數量和形狀對應相符、限位固定設置在地鐵列車頂部8天花板上的排風口 9組成,特徵在於在所述的上排風管道7的下底面10上成組設置的排風框孔6的孔口處 內表面上附加設置有五個分別由進風口 11、出風口 12和R形彎折面13構成的五梯Π型 導引排風組件14 ;所述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14中包含的五個R形彎折面13呈系列 擴展的互包階梯狀,進風口 11和出風口 12的截面積各自相同,通過直接焊接、螺釘裝配 或鑲嵌設置在上排風管道7的排風框孔6孔口處內表面上;所述的Π型導引排風件15的 出風口 12朝向上排風機4 一側;所述的上排風管道7的橫截面積靠上排風機4端的一個 排風框孔6處為最大,後面呈按每經一個排風框孔6減少一個或數個Π型導引排風件15 的出風口 12橫截面積的逐級縮小分節狀。
權利要求1.一種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主體由上排風機0)、與上排風機(4)氣 路相通、設置在地鐵軌行區( 上方、下底面(10)上間隔設置有數組分別由五個貼近設 置的排風框孔(6)為一組的上排風管道(7),以及與上排風管道(7)上的排風框孔(6)的 設置位置、數量和形狀對應相符、限位固定設置在地鐵列車頂部(8)天花板上的排風口 (9)組成,其特徵在於a.在所述的排風框孔(6)的孔口處內表面上附加設置有由五個分別由進風口(11)、出 風口(12)和R形彎折面(13)構成的Π型導引排風件(15)組成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 件(14);b.所述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14)中包含的五個R形彎折面(1 呈系列擴展的 互包階梯狀,進風口(11)和出風口(12)的截面積各自相同;C.所述的上排風管道(7)的橫截面積靠上排風機(4)端的一個排風框孔(6)處為最 大,後面呈按每經一個排風框孔(6)減少一個或數個Π型導引排風件(巧)的出風口(12) 橫截面積,或每經一組五個排風框孔(6)減少一組五梯Π型導引排風組件(14)的出風口 (12)總橫截面積的逐級縮小分節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五梯 Π型導引排風組件(14)通過直接焊接、螺釘裝配或鑲嵌設置在上排風管道(7)的排風框 孔(6)孔口處內表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Π型 導引排風件(15)的出風口(12)朝向上排風機⑷一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鐵車站軌行區用均勻上排風系統,由上排風機、上排風管道和排風口組成,上排風管道的下底面上設置有數組上帶進風口、出風口和R形彎折面的五梯∏型導引排風組件的排風框孔,出風口朝向上排風機一側,上排風管道的橫截面積設置呈每經一個排風框孔減少一個∏型導引排風件的出風口橫截面積的逐級縮小分節狀,∏型導引排風件具有導引進入氣流自動改向為軸向流動氣流的功能,能避免對上排風管道內原有軸向氣流產生幹擾和確保管道內的軸向氣流的靜壓穩定性,確保每個排風口進風量的一致性,實現均勻排風、排熱目的,能克服現有技術中各排風口排風量不均狀況,有利於改善地鐵車站軌行區和站臺內的空氣環境質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F24F7/06GK201811387SQ20102013865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3日
發明者吳喜平 申請人:吳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