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杆清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0:46:21 3
專利名稱:抽油杆清油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井作業工程的輔助工具。
現有技術在油井修井作業時,要將抽油杆從油井中起出來,在起抽油杆的過程中,抽油杆會將油井中的原油粘帶出來,散落在油井周圍的地面上,汙染環境,影響工人操作。若天氣颳風時,還會將原油吹落在更大的地面範圍內以及工人身上。為了減少散落在地面上的原油,不得不由工人蹲在井口旁,戴著手套將原油從抽油杆上擼下來,使它們落到井筒內。這樣做工人又髒又累,非常辛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抽油杆清油器,使用它可以方便地將抽油杆上的原油清除掉,以減少汙染,淨化井場,做到文明生產。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抽油杆清油器,其特殊之處是,(1)錐形的殼體由前殼體和後殼體構成,前殼體和後殼體內具有隔板,隔板和上蓋之間形成填料間,在填料間內裝有填料。(2)在前殼體和後殼體的側面分別固定有把手,兩個把手通過銷釘聯結在一起,銷釘上裝有彈簧。(3)在前殼體的前側面和後殼體的後側面固定有吊環。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是,(1)在油井起出抽油杆的過程中,將該抽油杆清油器夾持在抽油杆上,由裝在殼體內的填料將粘附在抽油杆上的原油清除掉,原油可順著殼體及下口流到油井內,減少汙染,保持井場乾淨。(2)使用該抽油杆清油器,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作到文明生產。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附圖3是後殼體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使用0.8-1.2毫米厚的鐵皮製作錐形的殼體,上口直徑大約150-180毫米,下口直徑約55毫米,下口直徑要小於油管內徑,高約300毫米,分為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各為錐形殼體的一半。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各有上蓋,上蓋為半圓形,中心處有半圓孔,分別鉚固在前殼體1和後殼體10上口處。隔板12為半圓形,中心處有半圓孔,分別鉚固在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內距上口約30毫米處,使上蓋3和隔板12之間形成填料間,在填料間內填入棉紗頭、毛氈或者海綿之類的填料14,和隔板12約成90°的豎隔板13可擋住填料落下。前殼體1和後殼體10的右側分別鉚固有把手7、9,兩個把手通過銷釘8聯結在一起,銷釘8上裝有彈簧6,彈簧6的兩端分別抵在兩個把手7、9的內側,在彈簧6的作用下,使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合攏在一起。在前殼體1的前側、後殼體10的後側分別鉚固有吊環4。在前殼體1和後殼體10的左側沿具有翻邊2、11。
使用時,將把手7、9右端合攏,使前殼體1和後殼10的左側張開,放到抽油杆上,鬆開把手7、9,在彈簧6的作用下,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合在一起,上蓋的中間成一圓孔,抽油杆置於該圓孔中,抽油杆清油器即可夾持在抽油杆上,通過結在拉環4上的繩將它固定住,使它不能隨抽油杆一起上升,抽油杆通過上蓋3上的圓孔時,裝在填料間內的填料14即可把抽油杆上粘附的原油清除掉,原油落到殼體內順著殼體的內壁通過下口流入到井筒內,避免汙染井場。
權利要求一種抽油杆清油器,其特徵是①錐形的殼體由前殼體(1)和後殼體(10)聯結在一起構成,前殼體(1)和後殼體(10)內分別具有隔板(12),隔板(12)和上蓋(3)之間形成填料間,在填料間內裝有填料(14);②在前殼體(1)和後殼體(10)的側面分別固定有把手(7、9),兩個把手通過銷釘(8)聯結在一起,銷釘(8)上裝有彈簧(6);③在前殼體(1)的前側面和後殼體(10)的後側面固定有吊環(4)。
專利摘要抽油杆清油器,涉及一種油井作業工程的輔助工具。其特徵是,錐形的殼體由前、後殼體構成,前、後殼體內具有隔板,隔板和上蓋之間形成填料間,在填料間內裝有填料,在前、後殼體的側面分別固定有把手,兩個把手通過銷釘聯結在一起,銷釘上裝有彈簧,在前、後殼體固定有吊環。有益之處是,使用該清油器將粘附在抽油杆上的原油清除掉,減少汙染,保持井場乾淨,也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作到文明生產。使用在油井作業工程中。
文檔編號E21B37/02GK2742127SQ20042009634
公開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7日
發明者劉金倉, 李鳳森, 張學臣, 盧克勤, 王渭江, 劉愛軍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