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1:05:36 3
一種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屬於有軌電車供電接觸網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鐵路接觸網是向電力機車提供電能的重要設施,在鐵路接觸網中,為了使電力機車上方的受電弓在運行中與供電線良好的接觸,需要將供電線按照受電弓的運行要求進行定位,這種對供電線進行定位的裝置稱為定位裝置。定位裝置一般由定位環、定位器、定位線夾組成,定位環安裝在固定杆上,定位器一端可轉動的安裝在定位環上,另一端安裝定位線夾,定位線夾固定供電線。電力機車上的受電弓在列車的行駛過程中與供電線接觸獲得電源。
在現有技術中,定位環一般採用抱箍的形式,在固定環的內圈一般採用與固定杆相配合的圓弧形設計,因此當抱箍合攏之後,抱箍的內圈與固定杆之間為面接觸,因此抱箍與固定杆之間的受力面積較大,受力較為分散,因此容易因摩擦力不夠大而出現打滑的情況,因此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從中穿過的固定杆與左右兩側的主抱箍和副抱箍內圈之間為線接觸,從而使鎖緊時受力更為集中,大大增加了主抱箍和副抱箍與固定杆之間的摩擦力,更有效的避免了主抱箍和副抱箍與固定杆之間出現打滑鬆脫。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包括主抱箍和副抱箍,固定杆從主抱箍和副抱箍之間穿過並由主抱箍和副抱箍實現鎖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抱箍和副抱箍上端鉸接,下端形成可開合的開口端,主抱箍和副抱箍的內圈與從中穿過的固定杆之間為線接觸,還設置有用於將開口端鎖緊的鎖緊件。
優選的,所述的主抱箍包括截面為梯形的主抱箍本體,在主抱箍本體的上邊沿固定有用於與副抱箍鉸接的鉸接機構,在主抱箍本體的下邊沿設置有固定板,在該固定板上開設有與所述的鎖緊件配合的主鎖緊孔。
優選的,所述的鉸接機構包括垂直固定在主抱箍本體上邊沿兩端的兩塊主鉸接板,在兩塊主鉸接板的中部分別開設有一個主鉸接孔,兩塊主鉸接板之間間隔形成與副鉸接板配合的鉸接安裝孔。
優選的,在所述的兩個主鉸接板的上端設置有一個同時連接兩個主鉸接板的連接板,在該連接板中部開設有導線固定孔。
優選的,在所述的固定板上還設置有位於主鎖緊孔下方的掛環。
優選的,在所述的主抱箍本體的外側面的左右兩端還分別設置有一條用於提高主抱箍本體強度的主抱箍加強筋。
優選的,所述的副抱箍包括截面為梯形的副抱箍本體,在副抱箍本體的上邊沿固定有用於與主抱箍鉸接的副鉸接板,在副抱箍主體的下邊沿向下延伸形成豎直的延長段,在該延長段的中部開設有與所述的鎖緊件配合的副鎖緊孔。
優選的,所述的副鉸接板垂直固定在副抱箍主體上邊沿的中部,在副鉸接板的中部開設有副鉸接孔。
優選的,在所述的副抱箍本體的外側面的左右兩端還分別設置有一條用於提高副抱箍本體強度的副抱箍加強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中,從中穿過的固定杆與左右兩側的主抱箍和副抱箍內圈之間為線接觸,從而使鎖緊時受力更為集中,大大增加了主抱箍和副抱箍與固定杆之間的摩擦力,更有效的避免了主抱箍和副抱箍與固定杆之間出現打滑鬆脫。
2、通過在主抱箍上方設置兩塊主鉸接板並在主鉸接板之間形成鉸接安裝孔,因此副抱箍在與主抱箍交接時,結構更為穩定。
3、通過導線固定孔,方便定位環與定位裝置中的定位器通過導線進行連接。
4、在本定位環的下端設置有掛環,方便定位裝置中的定位器通過掛環實現與本定位環的掛接。
5、在主抱箍和副抱箍的外部設置有加強筋,大大提高了主抱箍和副抱箍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安裝正視圖。
圖2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安裝左視圖。
圖3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主抱箍正視圖。
圖4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主抱箍左視圖。
圖5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主抱箍正視圖。
圖6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副抱箍左視圖。
其中:1、導線固定孔 2、連接鉚釘 3、固定杆 4、鎖緊件 5、掛環 6、副抱箍 7、主抱箍 8、主鉸接板 9、鉸接安裝孔 10、主鉸接孔 11、主抱箍加強筋 12、主抱箍本體 13、主鎖緊孔 14、副鉸接板 15、副鉸接孔 16、副抱箍本體 17、副抱箍加強筋 18、副鎖緊孔。
具體實施方式
圖1~6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6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定位環(以下簡稱定位環),包括主抱箍7和副抱箍6,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上端通過連接鉚釘2鉸接與一處,主抱箍7與副抱箍6的下端配合形成開口端,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下端張開之後將固定杆3放入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內部,然後通過鎖緊件4將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下端進行緊固,實現了本定位環與固定杆3的固定。在本定位環的上端設置有用於安裝導線的導線固定孔1,導線一端通過導線固定孔1固定,另一端固定在定位裝置的定位器上。在本定位環的下端設置有掛環5,定位裝置中的定位器通過掛環5實現與本定位環的掛接。
如圖3~4所示,主抱箍7包括截面為梯形的主抱箍本體12,在主抱箍本體12的上邊沿固定有主鉸接板8,主鉸接板8設置有兩個,分別位於主抱箍本體12上邊沿的兩側並同時與主抱箍本體12上邊沿垂直固定,在兩個主鉸接板8的中部分別開設有一個對應的主鉸接孔10。在兩個主鉸接板8之間間隔形成鉸接安裝孔9,在兩個主鉸接板8的上端設置有一個同時連接兩個主鉸接板8的連接板,上述的導線固定孔1開設在該連接板的中部。
在主抱箍本體12的下邊沿設置有固定板,在該固定板上自上而下依次開設有主鎖緊孔13和上述的掛環5。在主抱箍本體12的外側面的左右兩端還分別設置有一條用於提高主抱箍本體12強度的主抱箍加強筋11。
如圖5~6所示,副抱箍6包括副抱箍本體16,副抱箍本體16的截面同樣採用梯形的設計,並與主抱箍本體12相配合。在副抱箍本體16的上邊沿固定有副鉸接板14,副鉸接板14垂直設置在副抱箍本體16上邊沿的中部,在副鉸接板14的中部開設有副鉸接孔15。在副抱箍主體16的下邊沿向下延伸形成豎直的延長段,在該延長段的中部開設有副鎖緊孔18。在副抱箍本體16的外側面的左右兩端還分別設置有一條用於提高副抱箍本體16強度的副抱箍加強筋17。
副抱箍6上方的副鉸接板14裝入主抱箍7上方的鉸接安裝孔9內,在將副鉸接板14中的副鉸接孔15與兩塊主鉸接板8上的兩個主鉸接孔10對齊之後將連接鉚釘2同時穿過主鉸接孔10和副鉸接孔15,完成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連接。在將主抱箍7和副抱箍6連接完成之後,主抱箍7的主抱箍本體12和副抱箍6的副抱箍本體16左右對應,並形成用於卡裝固定杆3的空間。
具體安裝過程及安裝原理如下:
首先通過在連接鉚釘2將主抱箍7和副抱箍6連接完成,然後將副抱箍6和主抱箍7的下端分開,並將固定杆3裝入副抱箍6和主抱箍7之間的空間內,然後將副抱箍6和主抱箍7合攏後通過鎖緊件4完成副抱箍6和主抱箍7之間的鎖緊。鎖緊件4包括鎖緊螺栓、墊片、彈簧墊圈和鎖緊螺母,鎖緊螺栓自主抱箍7一側依次穿過主鎖緊孔13和副鎖緊孔18後依次放入墊片和彈簧墊圈,最後將鎖緊螺母安裝在鎖緊螺栓上並鎖緊,從而實現了本定位環與固定杆3的安裝。由於主抱箍本體12和副抱箍本體16的截面均採用梯形的設計,因此主抱箍7和副抱箍6從兩側將固定杆3抱緊之後,主抱箍7和副抱箍6的內圈與固定杆3之間為線接觸,因此受力更為集中,大大增加了主抱箍7和副抱箍6與固定杆3之間的摩擦力,更有效的避免了主抱箍7和副抱箍6與固定杆3之間出現打滑鬆脫。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