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
2023-04-27 19:58:11 3
專利名稱: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集約化養殖水體的淨化方法,尤其涉及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
背景技術:
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核心理念是基於海水處理及系統控制技術,營造純淨而穩定的水體環境,模擬各類海產所依存的自然海洋環境,使其按照最順其自然的方式孕育成長。如中國發明專利《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工藝》,專利號20051016161499. 4,該發明包括配設閉合循環水處理系統,其特徵是養殖用水自養殖池依次經過滾筒式固液分離裝置去除粒徑> 60um的懸浮顆粒,再經流著淨化渠去除部分粒徑< 60um的懸浮顆粒和部分NH4-N、NO2-N,然後引入集水池;用一級提水泵將養殖用水自集水池抽提至曝氣式生物 過濾器和浮球式生物過濾器去除系統中大部分nh4-n、no2-n、cod,旁路經泡沫分離-臭氧消毒裝置降低系統中的COD和粒徑< 30um懸浮顆粒並進行水體消毒和充氧;再經調配池調節PH和水溫後,最後經紫外消毒裝置消毒後進入養殖池。然而,現有技術多採用微生物淨化,受到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影響,且對極端條件耐受性差,並且較為耗費空間、體積大,因而限制因素較多,不利推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提供一種氧化性物質降解徹底、對養殖生物毒害低、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好、環境壓力小的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中養殖廢水首先經固液分離處理除去大部分固體顆粒後,以生物方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後,經臭氧接觸氧化殘餘在養殖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臭氧接觸氧化處理後的養殖廢水再經過與空氣曝氣降低或除去溶解於養殖廢水中的因臭氧接觸氧化處理而產生的強氧化物。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採取的措施還包括強氧化物為臭氧或溴酸或其組合。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採用養殖池排水裝置經固液分離器連接有生化池;生化池還連接有分流三通閥;分流三通閥的一條通路直接管道連接回流三通閥並回流至養殖池;分流三通閥的另一條通路經能對養殖水進行過飽和臭氧消毒而後按需除去水中剩餘臭氧及強氧化物的臭氧水處理系統連接回流三通閥。由於本發明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採用了養殖廢水首先經固液分離處理除去大部分固體顆粒後,以生物方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後,經臭氧接觸氧化殘餘在養殖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臭氧接觸氧化處理後的養殖廢水再經過與空氣曝氣降低或除去溶解於養殖廢水中的因臭氧接觸氧化處理而產生的強氧化物等方式方法和技術手段。因而,本發明具有氧化性物質降解徹底、對養殖生物毒害低、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好的優點。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還原塔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裝置部件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附圖標號說明養殖池I、固液分離器2、生化池3、分流三通閥4、氧化塔5、臭氧發生器51、氧氣罐52、還原塔6、罐體61、排汙管61a、支撐腿61b、頂部人孔611、尾氣排放口612、溢流口 613、多孔填料614、噴淋頭615、出水口 616、視鏡617、側面人孔618、微孔布氣 盤619、液位傳感器621、液位計622、液體流量計623、氣體流量計624、空氣泵63、檢測器7、功率控制器71、回流三通閥8。實施例參照圖I至圖2,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中養殖廢水首先經固液分離處理除去大部分固體顆粒後,以生物方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後,經臭氧接觸氧化殘餘在養殖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臭氧接觸氧化處理後的養殖廢水再經過與空氣曝氣降低或除去溶解於養殖廢水中的因臭氧接觸氧化處理而產生的強氧化物。強氧化物為臭氧或溴酸或其組合。為了清楚的表述,本發明結合相應的裝置和工作過程進行詳細說明。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應用於工廠化養殖水循環裝置,該裝置具有進水和排水裝置的養殖池1,其中養殖池I排水裝置經固液分離器2連接有生化池3 ;生化池3還連接有分流三通閥4 ;分流三通閥4的一條通路直接管道連接回流三通閥8並回流至養殖池I ;分流三通閥4的另一條通路經能對養殖水進行過飽和臭氧消毒而後按需除去水中剩餘臭氧及強氧化物的臭氧水處理系統連接回流三通閥8。臭氧水處理系統具有與分流三通閥4相連接的能使臭氧與水充分接觸是水的臭氧溶解達到過飽和的氧化塔5 ;氧化塔5還管道連接有還原塔6 ;還原塔6經安裝有檢測器7的管道連接回流三通閥8。氧化塔5連接有臭氧發生器51 ;還原塔6連接有空氣泵63 ;檢測器7連接有功率控制器71 ;臭氧發生器51連接功率控制器71。臭氧還原塔6,包括中空內腔的罐體61,其中罐體61內腔的中部設有多孔填料614 ;罐體61內腔的頂部附近設有噴淋頭615 ;罐體61內腔的底部設有微孔布氣盤619 ;罐體61底部附近的側面貫穿設有出水口 616。外部水源經噴淋頭615噴入罐體61內部,位於罐體61底部的微孔布氣盤619連接外部氣源。氣源為空氣或還原性氣體。噴出的氣體與外部水源的水在多孔填料614處以大接觸表面積方式混合,中和並除去外部水源水中的具有氧化性的物質。處理後的水從出水口 616排出。罐體61底部具有排汙管61a ;罐體61頂部還具有尾氣排放口 612。尾氣排放口612排出多餘的氣體,並且平衡罐體61內部的壓力,穩定液位傳感器621的探測環境,減少幹擾。罐體61頂部附近具有溢流口 613。溢流口 613為安全措施,當系統出現失靈的情況,為防止過高的水位造成的危險,因而設計溢流口 613排出多餘的水。罐體61底部附近安裝有液位傳感器621。底部的液位傳感器621能根據罐體61內的液位變化控制外部水源對噴淋頭615注水的流速。底部還具有支撐腿61b。罐體61側面安裝有液位計622。液位計622供人工監測。微孔布氣盤619能經氣體流量計624連接外部氣源;噴淋頭615能經液體流量計623連接外部水源。氣體流量計624、液體流量計623、液位傳感器621通過探測數據的耦合,對進氣、進水的速度進行調控。罐體61頂部制有頂部人孔611 ;罐體61側面制有至少一個側面人孔618 ;罐體61側面下部貫穿設有視鏡617。養殖池I在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在工廠化特別是超集約花養殖系統中,對於養殖魚類會後很大的毒害作用。因此有效除去這些物質,對於減少養殖廢水排放具有現實意義。養殖池I的廢水經經固液分離器2先除去固體廢物,再經生化池3以生物方 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生化池3處理的水經過分流三通閥4按需分為兩條通路。其中一條先經氧化塔5,氧氣罐52內的氧氣經臭氧發生器51處理後形成大量臭氧並注入氧化塔5與水充分曝氣混合,使水中的臭氧達到過飽和狀態,以此將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等全部氧化,以減低毒性,並且附帶起到了殺死微生物的作用。然而,該過程中由於臭氧的大量注入,在除去有機物毒性的同時卻注入了新的有毒物質,如臭氧、溴酸等。必須將這些物質除去後才能重新用於養殖。氧化塔5處理後的水被輸送到還原塔6中。罐體61內腔的底部設有微孔布氣盤619 ;罐體61底部附近的側面貫穿設有出水口 616。外部水源經噴淋頭615噴入罐體61內部,位於罐體61底部的微孔布氣盤619連接外部氣源。氣源為空氣。噴出的氣體與水在多孔填料614處以大接觸表面積方式混合,除去水中的具有氧化性的物質。處理後的水從出水口 616排往回流三通閥8。位於還原塔6和回流三通閥8之間管道上的檢測器7將水中臭氧、溴酸含量檢測並反饋到功率控制器71,進而控制臭氧發生器51的功率,防止回流的水中溴酸或臭氧含量高於安全值。當回流的水中溴酸或臭氧過高並長期不能通過減小臭氧發生器51降低時,分流三通閥4通過另一迴路將水直接經回流三通閥8回流至養殖池1,以避免溴酸等物質毒害養殖魚類。由於採用本發明,可減小化學淨水劑的使用,生態友好、對環境壓力較小。儘管已結合優選的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能夠對在這裡列出的主題實施各種改變、同等物的置換和修改,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所提出的權利要求限定的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特徵是養殖廢水首先經固液分離處理除去大部分固體顆粒後,以生物方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後,經臭氧接觸氧化殘餘在養殖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臭氧接觸氧化處理後的養殖廢水再經過與空氣曝氣降低或除去溶解於所述的養殖廢水中的因所述的臭氧接觸氧化處理而產生的強氧化物。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的強氧化物為臭氧或溴酸或其組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特徵是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採用養殖池(I)排水裝置經固液分離器(2)連接有生化池(3);生化池(3)還連接有分流三通閥(4);分流三通閥(4)的一條通路直接管道連接回流三通閥(8)並回流至養殖池(I);分流三通閥(4)的另一條通路經能對養殖水進行過飽和臭氧消毒而後按需除去水中剩餘臭氧及強氧化物的臭氧水處理系統連接回流三通閥(8)。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工廠化養殖水淨化方法,其中養殖廢水首先經固液分離處理除去大部分固體顆粒後,以生物方式初步處理剩餘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後,經臭氧接觸氧化殘餘在養殖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氨氮、亞硝酸氮;經臭氧接觸氧化處理後的養殖廢水再經過與空氣曝氣降低或除去溶解於養殖廢水中的因臭氧接觸氧化處理而產生的強氧化物。本發明具有氧化性物質降解徹底、對養殖生物毒害低、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好的優點。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2742540SQ20121025918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5日
發明者周建樞, 張建設, 朱愛意, 桂福坤, 苑淑賓 申請人:浙江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