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及其收放方法與流程
2023-04-27 15:33:21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及其收放方法,屬於海洋勘測和海洋工程裝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開發利用海洋中的豐富資源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海洋蘊藏著大量的資源,為了能夠更好地開發利用,首先需要採集海洋環境數據,因此各類海洋勘測平臺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海洋勘測平臺大多是水面上的,坐底式的很少。而坐底式實驗平臺隱蔽性好,不受波浪影響,與水面上的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分析研究現有坐底式實驗平臺不難看出,現有平臺存在這些共性的缺點:平臺體積大,重量大,結構複雜,建造困難,造價高,維護費用高,出入水作業等環節存在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及其收放方法,該平臺充分考慮了工程實際應用要求及經濟性,結構簡單且省材料,重量輕且布放使用便利,易維護維修,具有多功能、安全可靠和高效等優點。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它包括氣囊和通氣管,它還包括一個工作平板、兩個圓筒和多個U型橫隔板,所述工作平板採用矩形平板結構,所述圓筒固定連接在工作平板的兩側,在圓筒的兩端設置吊耳,圓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開有圓筒氣孔和圓筒水孔,圓筒兩端開口上安裝帶有圓孔的蓋板;所述U型橫隔板沿平臺縱向均勻布置,U型橫隔板內部放有壓載物並與所述工作平板和圓筒的下部固定連接;所述氣囊為圓柱形,設置在圓筒內的兩端;所述通氣管為軟管,接近水面一端設置氣閥並繫於浮球上,另一端有多個分叉接口,分別穿過所述蓋板與各個氣囊連接。所述U型橫隔板採用中心對稱結構,中縱剖面為上寬下窄的U形結構,中橫剖面為等腰梯形結構。所述U型橫隔板上開有圓形流水孔,與工作平板和圓筒交接處開三角形通氣孔,兩側開有圓筒凹槽。一種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收放方法是:(a)安裝過程:首先利用浮運平臺將實驗平臺運到指定海域,將實驗設備安裝在工作平板上,由通氣管向氣囊內充氣至氣囊完全膨脹;浮運平臺通過打入壓載水下潛,實驗平臺浮起後由輔助拖輪拖離浮運平臺甲板,隨後,浮運平臺上浮;用纜繩連接絞車和實驗平臺上的吊耳,打開氣閥,使實驗平臺下沉至纜繩張緊,接著通過絞車緩慢控制平臺下沉、坐底,解開絞車處纜繩並扔入海底,關閉氣閥,將通氣管上端繫於水面浮球上,至此完成實驗平臺安裝作業;(b)回收過程:當實驗平臺完成工作任務或需要維修時,浮運平臺打撈起系在浮球上的通氣管,向氣囊內充氣後關閉氣閥,實驗平臺便能上升至水面,浮運平臺下潛後實驗平臺由輔助拖輪拉回至浮運平臺的甲板上,最後浮運平臺重新上浮完成實驗平臺回收作業。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這種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包括氣囊、通氣管、工作平板、兩個圓筒和多個U型橫隔板,工作平板採用矩形平板結構,圓筒固定連接在工作平板的兩側,在圓筒的兩端設置吊耳,圓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開有圓筒氣孔和圓筒水孔,圓筒兩端開口上安裝帶有圓孔的蓋板。U型橫隔板沿平臺縱向均勻布置,U型橫隔板內部放有壓載物並與所述工作平板和圓筒的下部固定連接。氣囊為圓柱形,設置在圓筒內的兩端。通氣管為軟管,接近水面一端設置氣閥並繫於浮球上,另一端有多個分叉接口,分別穿過蓋板與各個氣囊連接。該實驗平臺充分考慮實際應用要求,以及技術與經濟性綜合平衡,採用纖維強化塑料作為材料,所用結構形式簡單新穎,有利於減少重量,降低造價;縱向構件連續性強,連接節點少,施工難度低,既減少了建造成本,又提高了平臺的整體強度和安全性;設計上充分考慮升沉作業要求,利用氣囊充氣實現平臺平穩起浮上升,而下沉時配備浮運平臺協助作業,確保下沉過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實驗平臺結構形式新穎,重量輕,製造工藝簡單,防磁性好,抗腐能力強,是一種可靠、多功能、高效和經濟的坐底式海洋實驗平臺。附圖說明圖1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整體圖。圖2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正視圖。圖3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側視圖。圖4是圖3中的B-B剖面圖。圖5是圖2中的A-A剖面圖。圖6是U型橫隔板的整體圖。圖7是U型橫隔板的正視圖。圖8是U型橫隔板的正視圖。圖9是圖7中的C-C剖面圖。圖10是圖8中的D-D剖面圖。圖11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布放工作狀態整體圖。圖12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布放工作狀態正視圖。圖13是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作業流程圖。圖中:1、工作平板,2、圓筒,2a、圓筒氣孔,2b、圓筒水孔,2c、蓋板,3、氣囊,4、U型橫隔板,4a、通氣孔,4b、流水孔,4c、壓載物,4d、圓筒凹槽,5、吊耳,6、通氣管,7、氣閥,8、浮運平臺,8a、絞車,8b、纜繩,9、浮球。具體實施方法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做進一步描述。圖1、2、3示出了雙圓筒及板組合式海洋實驗平臺的結構圖。該實驗平臺主要包括工作平板1、圓筒2、氣囊3、U型橫隔板4和通氣管6,平臺呈中心對稱布置。工作平板1為一塊平整的矩形平板,上部可安裝儀器設備,且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平板1兩側布置圓筒2,它既增大了實驗平臺縱向抗彎強度,又可以為氣囊3提供載體。工作平板1和圓筒2組成了平臺的主要縱向構件,其整體性和連續性強,連接節點少,降低了工藝難度。同時,考慮到坐底穩性和橫向強度要求,沿實驗平臺底部縱向布置多個U型橫隔板4。圓筒2兩端設置吊耳5,用於實驗平臺的吊放作業,中間部分沿縱向上下開有圓筒氣孔2a和圓筒水孔2b。通氣管6為軟管,接近水面一端設置氣閥7並繫於浮球9上,以便在水面即可完成向氣囊3內充氣作業,具有操作便捷的特點,另一端有多個分叉接口,與圓筒2內的氣囊3連接。圖4、5示出了圓筒的內部布置圖。圓筒2兩端開口有帶孔的蓋板2c,內部兩端安裝有圓柱形可壓縮氣囊3(圖中為充氣狀態),通氣管6穿過蓋板2c與內部的兩個氣囊3連接。實驗平臺下沉時,水通過圓筒水孔2c進入圓筒2並壓縮氣囊3,氣囊3內的氣體會從通氣管6向外排出,另外圓筒2內部的空氣會從圓筒氣孔2b擠出,這樣便可以實現實驗平臺下沉。上浮作業時,只需向氣囊3內部充氣,氣囊3膨脹擠出圓筒2內的部分水,這樣實驗平臺便具有向上的升力。圓筒2內兩端布置氣囊3,避免了單氣囊在上浮過程中實驗平臺出現縱傾的情況,保證實驗平臺能夠平穩上浮。圖6、7、8、9、10示出了U型橫隔板的結構圖。U型橫隔板4為組合板結構,呈中心對稱,中縱剖面為上寬下窄的U形,中橫剖面為等腰梯形,內部放置壓載物4c,使得實驗平臺能自沉,也有利於保證坐底穩性。U型橫隔板4上開有圓形流水孔4b,與工作平板1和圓筒2交接處開三角形通氣孔4a,兩側開有圓筒凹槽4d,以便與圓筒2連接。圖11、12示出了輕型坐底式海洋實驗平臺的布放工作圖。實驗平臺下沉時,利用浮運平臺8協助作業,以確保下沉過程的安全性。浮運平臺8主甲板上裝有四臺絞車8a,絞車8a通過纜繩8b與實驗平臺的吊耳5相連。通過釋放絞車8a便可控制實驗平臺緩慢下沉,期間需確保氣閥7處於開啟狀態。此過程由絞車控制,避免了實驗平臺自由下沉觸底時的猛烈衝擊,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圖13示出了輕型坐底式海洋實驗平臺作業流程圖。上述實驗平臺在使用時,主要包括兩個過程:(a)安裝過程:首先利用浮運平臺8將實驗平臺運到指定海域,將實驗設備安裝在工作平板1上,由通氣管6向氣囊3內充氣至氣囊完全膨脹。浮運平臺8通過打入壓載水下潛,實驗平臺浮起後由輔助拖輪拖離浮運平臺甲板,隨後,浮運平臺重新上浮。用纜繩8b連接絞車8a和實驗平臺上的吊耳5,打開氣閥7,使實驗平臺下沉至纜繩8b張緊,接著通過絞車8a緩慢控制平臺下沉、坐底,解開絞車8a處纜繩8b並扔入海底,關閉氣閥7,將通氣管6上端繫於水面浮球9上,至此完成實驗平臺安裝作業。(b)回收過程:當實驗平臺完成工作任務或需要維修時,浮運平臺8打撈起系在浮球9上的通氣管6,向氣囊3內充氣後關閉氣閥7,實驗平臺便能上升至水面,浮運平臺8下潛後實驗平臺由輔助拖輪拉回至浮運平臺甲板上,最後浮運平臺8重新上浮完成實驗平臺回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