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13:45:56 1
專利名稱:一種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製造技術領域,是一種閥門,進一步講是一種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轉閥。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自卸車液壓系統的控制方式主要分兩類,即氣動控制和手動控制。由於氣動控制具有不可隨意調節自卸車的舉升和降落速度,且多為「斷氣舉升」,行駛安全性差等缺點,已逐漸被市場所淘汰。而手動控制因為具有可人為調節車廂的舉降速度和行駛安全性高的特點,現已基本成為自卸車液壓控制系統(特別是大噸位車)的主要操縱方式。
手動控制方式一般都是由齒輪泵、高低壓三通鐵管、高低壓膠管、手動轉閥、液壓缸、油箱等部件組成。它的基本要求原理就是通過控制轉閥的閉合或開通,來改變液壓油的流向,使其或流入油缸實現舉升,或流向油箱實現車箱降落。通過改變轉閥閥芯通徑的大小,可以調節車箱的舉降速度。該系統雖然在原理上沒有問題,但其缺點是管路布置複雜,高低壓三通鐵管的形狀要根據不同的底盤而相應變化,因此,給設計,儲存,安裝等環節都帶來了很多麻煩。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公開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轉閥。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採用閥體和控制閥構成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閥體上有進油孔、工作孔、回流孔和循環孔,進油孔與工作孔之間有進入通道,進入通道連通進油孔和工作孔,回流孔與循環孔之間有返回通道,返回通道連通回流孔和循環孔,進入通道與返回通道之間有控制通道,控制通道連通進入通道和返回通道,控制閥裝在控制通道內。進油孔連接油泵,工作孔連接油缸下腔,循環孔連接油缸上腔,回流孔連接油箱,打開控制閥,控制通道開通,油泵輸出的油經過進入通道、控制通道和返回通道流回油箱,關閉控制閥,控制通道不通,油泵輸出的油經過進入通道將油缸升起,車箱舉升,並且油缸上腔的油經過返回通道進入油箱,需要下降車箱時,打開控制閥,油缸下腔的油在車箱自重的作用下,經過進入通道、控制通道和返回通道流回油箱,實現車箱降落。
為了使轉閥控制部分更能夠方便靈活,控制通道內開有閥芯腔,控制閥為柱形閥,柱形閥在閥芯腔內,閥芯腔與柱形閥相配合。
為了增加轉閥的安全性,進入通道與返回通道之間開有溢流腔,溢流腔內裝有溢流閥,當控制閥關閉,閥體內壓力過大時,溢流閥自動打開,油通過溢流腔流回油箱。
本實用新型將高低壓三通鐵管和手動轉閥的功能結合成一體,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安裝工作量,適用於任何規格的底盤。控制車箱升降的方式靈活,既可以用軟軸、連杆機構或壓縮空氣操縱轉閥手柄,實現遠距離控制,又可以手動直接控制轉閥手柄來操縱車箱舉升,結構簡單,體積小,工作性能安全可靠。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與油泵、油箱的連接線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由閥體1和控制閥2構成,閥體1上有進油孔3、工作孔4、回流孔5和循環孔6,進油孔3與工作孔4之間有進入通道7,進入通道7連通進油孔3和工作孔4,回流孔5與循環孔6之間有返回通道8,返回通道8連通回流孔5和循環孔6,進入通道7與返回通道8之間有控制通道9,控制通道9連通進入通道7和返回通道8,控制閥2裝在控制通道9內。進油孔3連接油泵13,工作孔4連接油缸14下腔,循環孔6連接油缸14上腔,回流孔5連接油箱15。控制通道9內開有閥芯腔10,控制閥2為柱形閥,柱形閥在閥芯腔10內,閥芯腔10與柱形閥相配合,進入通道7與返回通道8之間開有溢流腔11,溢流腔11內裝有溢流閥12。
權利要求1.一種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其特徵在於它由閥體和控制閥構成,閥體上有進油孔、工作孔、回流孔和循環孔,進油孔與工作孔之間有進入通道,進入通道連通進油孔和工作孔,回流孔與循環孔之間有返回通道,返回通道連通回流孔和循環孔,進入通道與返回通道之間有控制通道,控制通道連通進入通道和返回通道,控制閥裝在控制通道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位四通轉閥,其特徵在於控制通道內開有閥芯腔,控制閥為柱形閥,柱形閥在閥芯腔內,閥芯腔與柱形閥相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兩位四通轉閥,其特徵在於進入通道與返回通道之間開有溢流腔,溢流腔內裝有溢流閥。
專利摘要一種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屬於機械製造技術領域,採用閥體和控制閥構成控制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兩位四通轉閥,閥體上有進油孔、工作孔、回流孔和循環孔,進油孔與工作孔之間有進入通道,回流孔與循環孔之間有返回通道,進入通道與返回通道之間有控制通道,控制閥裝在控制通道內。本實用新型將高低壓三通鐵管和手動轉閥的功能結合成一體,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自卸車液壓系統的安裝工作量,適用於任何規格的底盤,控制車箱升降的方式靈活,結構簡單,體積小,工作性能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B61D9/00GK2851673SQ200520029048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10日
發明者陳國 , 馮濤, 曹振偉 申請人:馮濤, 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