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夠自動下料的衝壓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14:46:49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衝壓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自動下料的衝壓設備。
背景技術:
衝壓是靠壓力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產生塑性變形或分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工件(衝壓件)的成形加工方法,而衝壓設備則是實現這一加工方法的加工設備。當衝壓件經衝壓成型後,一般會與模具緊密貼合,此時取出衝壓件並不是十分方便,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加工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自動下料的衝壓設備,以解決衝壓件取出困難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能夠自動下料的衝壓設備,包括底座、通過一連接板固定在底座上端的衝壓頭及嵌套配合在底座內的撥料裝置;所述底座沿平行於連接板方向的截面呈倒置的T型,上端中部具有一垂直連接板設置的空腔,所述空腔兩側壁上分別具有一設置在上端的第一導向槽及設置在下端的第二導向槽;所述第一導向槽傾斜設置,靠近連接板一端的高度高於遠離連接板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二導向槽沿水平方向設置,兩端部分別與第一導向槽相連通;所述撥料裝置包括嵌套配合在底座內的無杆氣缸、固定在無杆氣缸上端的套管、插接配合在套管內的撥動杆及設置在撥動杆下端的壓縮彈簧;所述無杆氣缸沿空腔長軸方向設置,並處在空腔下端,該無杆氣缸上端具有一供套管固定安裝的滑塊;所述撥動杆下端插接配合在套管內,並通過壓縮彈簧與套管固定連接,上端凸出底座上端面設置,側邊具有一對呈柱形結構設置並可沿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滑動的導向塊。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上端面靠近連接板一端的空腔兩側分別具有一平行於連接板的限位塊。
進一步的,所述導向塊外部設置有滾筒,所述滾筒可沿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滾動。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衝壓完成後能夠通過撥料裝置將衝壓件推動取出,防止衝壓件與模具緊密貼合使取出困難。
(2)底座上端面靠近連接板一端的空腔兩側分別具有一平行於連接板的限位塊,用於對放置在底座上端面的衝壓件進行限位,保證撥動杆運動至靠近連接板一端時,撥動杆能夠從空腔中伸出並處在衝壓件的側邊,用於加工完成後將衝壓件推出。
(3)導向塊外部設置有滾筒,有效減小撥動杆運動時的摩擦,提高裝置工作的高效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撥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撥料裝置運動至各位置處時的示意圖。
圖中1、底座,2、連接板,3、衝壓頭,4、限位塊,5、空腔,6、無杆氣缸,7、滑塊,8、套管,9、撥動杆,10、導向塊,11、滾筒,12、壓縮彈簧,13、第一導向槽,14、第二導向槽,15、衝壓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4所示,一種能夠自動下料的衝壓設備,包括底座1、通過一連接板2固定在底座1上端的衝壓頭3及嵌套配合在底座1內的撥料裝置;底座1沿平行於連接板2方向的截面呈倒置的T型,上端面中部具有一垂直連接板設置的空腔5,靠近連接板2一端的空腔5兩側分別具有一平行於連接板2的限位塊4;其中空腔5兩側壁上分別具有一設置在上端的第一導向槽13及設置在下端的第二導向槽14;第一導向槽13傾斜設置,靠近連接板2一端的高度高於遠離連接板2一端的高度,第二導向槽14沿水平方向設置,兩端部分別與第一導向槽13相連通;撥料裝置包括嵌套配合在底座1內的無杆氣缸6、固定在無杆氣缸6上端的套管8、插接配合在套管8內的撥動杆9及設置在撥動杆9下端的壓縮彈簧12;其中無杆氣缸6沿空腔5長軸方向設置,並處在空腔5下端,該無杆氣缸6上端具有一供套管8固定安裝的滑塊7;撥動杆9下端插接配合在套管8內,並通過壓縮彈簧12與套管8固定連接,上端凸出底座1上端面設置,側邊具有一對呈柱形結構設置並可沿第一導向槽13和第二導向槽14滑動的導向塊10,該導向塊10外部還設置有滾筒11。
工作時,首先撥動杆9處在靠近連接板2的一側,並從空腔5內伸出,然後將衝壓件15放置在底座1上端面靠緊限位塊4,衝壓頭3下壓實現對衝壓件15的衝壓,衝壓完成後無杆氣缸6開始工作,帶動撥動杆9向遠離連接板2的一側運動,從而將衝壓件15推出,當導向塊10運動至第一導向槽13最底端時,撥動杆9上端仍凸出底座1上端面,此時將下一個待衝壓的衝壓件放置在底座1上端,從而將撥動杆9下壓,使導向塊10從第一導向槽13的最底端下移至第二導向槽14的端部,然後無杆氣缸6繼續工作,在衝壓頭3工作的過程中,通過無杆氣缸6使導向塊10沿第二導向槽14向靠近連接板2的一端運動,當運動至最端部時,撥動杆9通過壓縮彈簧12的作用從空腔5中彈出,並繼續對衝壓完成的衝壓件15進行推動,依次循環往復。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加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