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外殼、天線裝置和移動終端的製作方法
2023-05-25 20:10:5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天線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的金屬外外殼、天線裝置以及一種應用所述天線裝置的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使用者對電子產品的信號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市面上的手機等具有天線的移動終端很多選用金屬殼體,以保證使用強度的同時,滿足質感,提升用戶的體驗感。眾所周知,金屬為信號屏蔽材料,為避免金屬外殼信號屏蔽影響天線效率作用,通常設計殼體會採用金屬與非金屬結合,使天線結構位於非金屬區,非金屬區通常設置在移動終端的兩端且位於屏蔽顯示區之外,非金屬區的內部設置電路板,電路板上設置電子元件及信號收發模塊,移動終端的天線通常設置在非金屬區範圍內,以通過非金屬區進行信號收發。傳統的結構中,天線的輻射體的設計受到限制,導致天線的輻射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金屬外殼及天線裝置,天線裝置的輻射體為移動終端的金屬殼體,使得所述天線裝置的輻射效率提升。
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包括所述天線裝置的移動終端。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金屬外殼,所述金屬外殼包括第一輻射部、第二輻射部、第一絕緣帶和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一絕緣帶和所述第一連接段位於所述第一輻射部和所述第二輻射部之間,所述第一輻射部和所述第二輻射部之間通過所述第一絕緣帶相間隔,所述第一連接段電連接在所述第一輻射部和所述第二輻射部之間。
其中,所述金屬外殼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長邊、第二長邊以及一對短邊,所述一對短邊相對設置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長邊和所述第二長邊之間,所述第一絕緣帶從所述第一長邊朝向所述第二長邊延伸,所述第一絕緣帶與所述第二長 邊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連接段。
其中,所述金屬外殼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長邊、第二長邊以及一對短邊,所述一對短邊相對設置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長邊和所述第二長邊之間,所述第一絕緣帶從所述第一長邊延伸至所述第二長邊,所述第一連接段橫跨所述第一絕緣帶。
其中,所述金屬外殼還包括第三輻射部、第二絕緣帶和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二絕緣帶和所述第二連接段位於所述第二輻射部和所述第三輻射部之間,所述第二輻射部和所述第三輻射部之間通過所述第二絕緣帶相間隔,所述第二連接段電連接在所述第二輻射部和所述第三輻射部之間,所述第二連接段與所述匹配電路電連接。
其中,所述金屬外殼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長邊、第二長邊以及一對短邊,所述一對短邊相對設置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長邊和所述第二長邊之間,所述第一絕緣帶從所述第一長邊朝向所述第二長邊延伸,所述第一絕緣帶與所述第二長邊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二絕緣帶從所述第二長邊朝向所述第一長邊延伸,所述第二絕緣帶與所述第一長邊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連接段。
其中,所述金屬外殼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長邊、第二長邊以及一對短邊,所述一對短邊相對設置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長邊和所述第二長邊之間,所述第一絕緣帶和所述第二絕緣帶均所述第一長邊延伸至所述第二長邊,所述第一連接段橫跨所述第一絕緣帶,所述第二連接段橫跨所述第二絕緣帶。
其中,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一連接段及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均為金屬材質。
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帶與所述第二絕緣帶彼此平行。
其中,第一絕緣帶的材質為非信號屏蔽材料。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天線裝置,包括射頻收發電路、匹配電路及輻射體,所述匹配電路電連接在所述射頻收發電路和所述輻射體之間,所述輻射體為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金屬外殼,所述金屬外殼之所述第一連接段與所述匹配電路電連接,所述第一絕緣帶的材質為非信號屏蔽材料。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所述的天線裝置。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金屬外殼,可以用作天線裝置的輻射體,且通過 絕緣帶(第一絕緣帶和第二絕緣帶)將金屬外殼分隔成至少兩個輻射部(第一輻射部、第二輻射部和第三輻射部),至少兩個輻射部之間通過連接段(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電連接,並且通過連接段與天線裝置的匹配電路電連接,進行饋電。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天線裝置的輻射體的設計利用了移動終端金屬外殼的結構,輻射面積大,且不需要再額外設計天線輻射體,不但提高了天線裝置的輻射效率,而且使得移動終端整體結構簡化,有利於降低移動終端的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如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提供的金屬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提供的金屬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提供的金屬外殼的電流分布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金屬外殼、移動終端中的主板及設置在主板上的匹配電路和射頻收發電路的整體架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屬外殼及天線裝置,應用在移動終端內部,所述移動終端可以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包括顯示屏和金屬外殼。金屬外殼通常作為移動終端的後蓋,其內部容納電池及主板。移動終端的顯示屏的頂部和/或底部通常設有非顯示區域,在非顯示區域的內部會設置電子元件,例如攝像頭模組、聽筒、藍牙模塊、指紋識別模塊等等。移動終端的主板也設置在非顯示區域。
請一併參閱圖1和圖2和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天線裝置包括射頻收發電路10、匹配電路20及輻射體30,射頻收發電路10、匹配電路20設置在移動終端內的主板40上,或者設置在與主板40相連接的電路板上。所述匹配電路20電連接在所述射頻收發電路10和所述輻射體30之間,以實現信號收發的功能。所述輻射體30為移動終端的金屬外殼30。
請一併參閱圖1和圖2,所述金屬外殼30包括第一輻射部32、第二輻射部34、第一絕緣帶36和第一連接段38,所述第一絕緣帶36和所述第一連接段38位於所述第一輻射部32和所述第二輻射部34之間,所述第一輻射部32和所述第二輻射部34之間通過所述第一絕緣帶36相間隔,所述第一連接段38電連接在所述第一輻射部32和所述第二輻射部34之間,所述第一連接段38與所述匹配電路20電連接。
具體而言,金屬外殼為整片的金屬板材結構,在金屬外殼上切割形成縫隙,通過縫隙將金屬外殼分隔形成第一輻射部32和第二輻射部34。在縫隙中填充絕緣材料以形成第一絕緣帶36。第一絕緣帶36的材料為非信號屏蔽材質,第一絕緣帶36也可以作為移動終端內部其它天線的信號收發路徑上的淨空區。第一連接段38為導電材料(可以為金屬材質),第一連接段38不但電連接在第一輻射部32和第二輻射部34之間,還作為饋電點與匹配電路20電連接,第一連接段38也可以作為天線裝置的回地點,即實現天線裝置輻射體30的接地功能。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段38通過金屬彈片與主板40上的匹配電路20電連接。
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所述金屬外殼3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長邊L1、第二長邊L2以及一對短邊S,所述一對短邊S相對設置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長邊L1和所述第二長邊L2之間,所述第一絕緣帶36從所述第一長邊L1朝向所述第二長邊L2延伸,即第一絕緣帶36沒有延伸到第二長邊L2處,所述第一絕緣帶36與所述第二長邊L2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連接段38。
另一種實施方式本,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絕緣帶36從所述第一長邊L1延伸至所述第二長邊L2,所述第一連接段38橫跨所述第一絕緣帶36。也就是說,第一輻射部32和第二輻射部34被第一絕緣帶36完全分隔,第一連接段38為獨立於金屬外殼的導電片,製造過程中,先形成第一絕緣帶36,再製作第一連接段38。第一連接段38可以位於第一絕緣帶36的任意位置處。
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金屬外殼還包括第三輻射部35、第二絕 緣帶37和第二連接段39,所述第二絕緣帶37和所述第二連接段39位於所述第二輻射部34和所述第三輻射部35之間,所述第二輻射部34和所述第三輻射部35之間通過所述第二絕緣帶37相間隔,所述第二連接段39電連接在所述第二輻射部34和所述第三輻射部35之間,所述第二連接段39與所述匹配電路20電連接。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絕緣帶36從所述第一長邊L1朝向所述第二長邊L2延伸,所述第一絕緣帶36與所述第二長邊L2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連接段38,所述第二絕緣帶37從所述第二長邊L2朝向所述第一長邊L1延伸,所述第二絕緣帶37與所述第一長邊L1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連接段39。
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絕緣帶36和所述第二絕緣帶37均所述第一長邊L1延伸至所述第二長邊L2,所述第一連接段38橫跨所述第一絕緣帶36,所述第二連接段39橫跨所述第二絕緣帶37。
進一步而言,所述第一輻射部32、所述第二輻射部34、所述第三輻射部35、所述第一連接段38及所述第二連接段39的均為金屬材質。所述第一輻射部32、所述第二輻射部34、所述第三輻射部35、所述第一連接段38及所述第二連接段39的材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絕緣帶36與所述第二絕緣帶37彼此平行。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天線裝置的輻射體30設置在移動終端的金屬外殼上,且通過絕緣帶(第一絕緣帶36和第二絕緣帶37)將金屬外殼分隔成至少兩個輻射部(第一輻射部32、第二輻射部34和第三輻射部35),至少兩個輻射部之間通過連接段(第一連接段38和第二連接段39)電連接,並且通過連接段與天線裝置的匹配電路20電連接,進行饋電。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天線裝置的輻射體30的設計利用了移動終端金屬外殼的結構,輻射面積大,且不需要再額外設計天線輻射體30,不但提高了天線裝置的輻射效率,而且使得移動終端整體結構簡化,有利於降低移動終端的成本。
請參閱圖3,圖3所示為天線裝置輻射體30的電流分布示意圖。圖中,第一連接段38連接匹配電路成為饋電點,這樣,第一輻射部32上的電流方向從第二長邊L2流向第一長邊L1,第二輻射部34上的電流方向為從第一絕緣帶36朝向垂直於第一絕緣帶36的方向。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 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