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7:30:16 1

本發明屬於建築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
背景技術:
混凝土澆築時,澆築頂面所採用的模板,需要通過支撐杆支撐,以保持模板安裝的精度和牢固。常用的支撐方法為木材或竹杆或腳手架,腳手架搭建麻煩,而木材或竹杆由於其長度固定,導致支撐調節精度差、支撐位置調節難,安裝不方便、牢固性不易控制及支撐的區域範圍小,支撐效果不夠理想。還有一種支撐杆,其為上管和下管組成,上管及下管分別具有若干個通孔,上下管的通孔在同一位置時可插接插銷,以此獲得不同長度的支撐杆總長。然而這種支撐杆,由於上下管的通孔位置較大,因而不同的總長之間距離較大,可能無法獲得所需的長度;如果需要更細的調節,就必須設置更多,距離更近的通孔,這樣又使支撐杆支撐強度降低,此外,由於內外管之間需要滑動,因而上管外徑需要比下管內徑小,也即上管外壁和下管內壁之間的縫隙需要有足夠大的縫隙以利於滑動,在支撐過程中,可能上管頂端模板上的水泥汙水會從上管上順流下來,沿上管外壁和下管內壁之間的縫隙進入,水泥汙水硬化之後,在管壁內難以去除。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設計一種調節方便,支撐效果好並可微調高度的建築模板支撐杆。
本發明的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包括上管、下管、上頂託和下頂託,所述的上頂託為矩形鋼材,所述的上頂託固定連接在上管的一端,所述的下頂託卡合連接在下管的一端;還包括千斤頂,所述的上管的另一端與下管的另一端通過千斤頂固定連接在一體;還包括滑塊和連接塊,所述的滑塊包括滑動部和連接部,所述的連接部上鉸鏈連接有連接塊,所述的上頂託的兩端滑動連接有一個滑塊。
本發明的建築模板支撐杆摒棄了傳統的插接插銷方式或在底下墊磚頭的方式來調節建築模板支撐杆的高度,而是採用了千斤頂作為調節裝置,調節方便並能進行無級調節;在上頂託中還設置有能加長支撐面積的滑動塊和連接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增大上頂託與模板的接觸面積並通過鐵釘通過通孔把連接塊固定在模板上。
進一步,所述的上頂託與滑塊上的滑動部的滑動連接方式為榫卯連接。
進一步,還包括螺栓,所述的滑塊通過設置在上頂託底面兩邊的螺栓固定,螺栓用於擰緊固定滑塊。
進一步,還包括限位凸臺,所述的連接塊與滑塊相連接的一端的底面上設置有限位凸臺,限位凸臺可以限制連接塊的位置,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使連接塊保持水平。
進一步,所述的連接塊的中線位置上設置有通孔,通過通孔可以把連接塊固定在模板上,使建築模板支撐杆更加不易產生鬆動。
進一步,還包括防護套和箍環,所述的上管與下管的與千斤頂連接的一端分別通過箍環固定有防護套,防護套可以很好的避免水泥汙水粘到千斤頂上,損壞千斤頂。
進一步,所述的防護套為彈性防護套。
進一步,所述的下管的高度為1.0m~1.5m,優選的高度為1.2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採用了千斤頂作為調節裝置,摒棄了傳統的插接插銷或墊磚調高的方式,可以方便的輕鬆的調節建築模板支撐杆的高度,並且可以無級的微調;
2.在上頂託上設置了滑塊與連接塊,在需要時可以增加上頂託與模板的接觸面積,使兩者之間連接更穩;同時也可以把上頂託固定在橫梁模板上。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的立體圖;
圖2本發明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有防護套時的前視圖;
圖3本發明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中上頂託部分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實施案例詳細說明本發明:
如圖1是本發明一種建築模板支撐杆的立體圖,包括上管1、下管2、上頂託3和下頂託4,所述的上頂託3焊接在上管1的一端上,所述的下管2與下頂託4卡合連接,在底面比較松時可以安裝上下頂託4以增加與地面的受力面積;如圖3所示,所述的上頂託3為矩形的鋼塊,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個滑塊31,所述的滑塊31與上頂託3通過榫卯連接方式滑動連接在一起;所述的滑塊31分為滑動部311和連接部312,所述的連接部312長度方向截面的外形尺寸與上頂託31長度方向截面的外形尺寸一樣,所述的連接部312鉸鏈連接有連接塊32,所述的連接塊32上設置有通孔321,通過通孔321可以把連接塊32固定在模板上,所述的連接塊32與滑塊31連接的一端的底面上設置有限位凸臺34,限位凸臺34在連接塊32不受力的情況下保持水平;所述的上頂託3的底面長度方向上的兩邊各設置有一個用於固定滑塊31的螺栓33。
如圖2所示,在上管1與下管2通過千斤頂5固定連接在一起,在上管1與下管2相連接的一端通過箍環7固定連接有防護套6,所述的防滑套6為彈性的防護套,可以有效的保護住千斤頂5,防止水泥汙水沾到千斤頂5上,影響千斤頂5的使用性;所述的下管2的高度為1.0m~1.5m,優選的高度為1.2m,這樣滿足了大多數人的身高要求,在操作千斤頂5時不用彎腰,符合人們的操作習慣。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例的限制,上述實例和說明書中的描述的只是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