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的製作方法
2023-05-25 00:12:51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前叉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
背景技術:
目前,由於城市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騎自行車出行,這種出行方式既健康又環保。現在的自行車的前叉有的是不帶減震功能,當騎行時遇到路面顛簸時,會引起騎行者手臂的不適;有的自行車的前叉是雙腿減震,這種減震方式會產生彈性元件壓縮和回彈無法同步的現象,導致車體容易發生傾斜,引起騎行不適。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5769889U)公開了一種減震自行車前叉,包括彈簧座、主彈簧和支撐管,該裝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自行車的減震效果,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該裝置仍然使用單一的彈簧進行減震,減震方式單一,無法滿足複雜的行車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包括叉體,所述叉體上端連接有支架,支架內部上端連接有上擋板,上擋板下端連接有空氣彈簧,空氣彈簧外側連接有外置機械彈簧,所述空氣彈簧下端連接有下擋板,下擋板下端連接有上磁體,上磁體下端連接有保護套,所述支架下端內部設有下磁體,所述叉體包括上連接塊,上連接塊下端連接有空氣密封柱,空氣密封柱下端連接有密封油層,密封油層下端連接有活塞,活塞下端連接有上內置機械彈簧,上內置機械彈簧下端連接有上主軸,上主軸外側連接有墊圈,所述上主軸下端連接有下主軸,下主軸上端外側連接有下內置機械彈簧。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磁體與下磁體磁性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磁體下端連接有叉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內置機械彈簧下端設有內套。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保護套為橡膠材料製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空氣密封柱上端連接有氣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結構新穎,設計合理,通過設有的空氣彈簧、上磁體和下磁體以及活塞實現了對自行車前叉的多級減震,減震效果明顯,同時通過設有的上內置機械彈簧和下內置機械彈簧實現了自行車前叉的雙向減震,大大增加了複雜地勢環境中行車的平穩性,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中叉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包括叉體1,所述叉體1上端連接有支架2,支架2內部上端連接有上擋板4,上擋板4上端連接有自行車車架,上擋板4下端連接有空氣彈簧5,空氣彈簧5外側連接有外置機械彈簧3,所述空氣彈簧5下端連接有下擋板6,下擋板6下端連接有上磁體7,上磁體7下端連接有保護套8,保護套8為橡膠材料製成,用於保護上磁體7與下磁體9直接接觸發生碰撞,從而延長了上磁體7和下磁體9的使用壽命,所述支架2下端內部設有下磁體9,下磁體9下端連接有叉體1,上磁體7與下磁體9磁性相同,從而使得上磁體7與下磁體9相互排斥,所述叉體1包括上連接塊10,上連接塊10下端連接有空氣密封柱11,空氣密封柱11上端連接有氣閥20,用於實現對空氣密封柱11進行充放氣,進而對整個裝置減震壓力進行調節,空氣密封柱11下端連接有密封油層12,用於密封活塞13,保證了活塞13的氣密性,密封油層12下端連接有活塞13,活塞13下端連接有上內置機械彈簧14,上內置機械彈簧14下端連接有上主軸17,上主軸17外側連接有墊圈15,用於控制空氣密封柱11的容量,改變壓縮線性,所述上主軸17下端連接有下主軸18,下主軸18上端外側連接有下內置機械彈簧16,提供負壓並防止打底,下內置機械彈簧16下端設有內套19,用於對上主軸18的移動進行限位。
所述一種多級自行車減震前叉,工作時,當前叉受到撞擊時,首先外置機械彈簧3、空氣彈簧5以及上磁體7和下磁體9對作用力進行減震,減小了車體往下運動的趨勢,同時叉體1中設有的活塞13、上內置機械彈簧14和下內置機械彈簧16也進行減震,減小了車體往上運動趨勢,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合理,通過設有的空氣彈簧5,上磁體7和下磁體9以及活塞13實現了對自行車前叉的多級減震,減震效果明顯,同時通過設有的上內置機械彈簧14和下內置機械彈簧16實現了自行車前叉的雙向減震,大大增加了複雜地勢環境中行車的平穩性,實用性強。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