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動機、發動機潤滑系統及發動機潤滑方法與流程
2023-05-24 19:04:06 2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發動機、發動機潤滑系統以及發動機潤滑方法。
背景技術:
潤滑系統是保證發動機可靠工作的重要系統,潤滑系統通常包括油底殼、集濾器、機油泵、機油濾清器以及油道,油道包括主油道以及與主油道相連通並用於向各個部件輸送潤滑油的潤滑支路。
傳統發動機的潤滑系統中,潤滑油需先填滿發動機的主油道後,才能再從主油道分向各個潤滑支路內對各部件潤滑,各個待潤滑部件均是從主油道內取油。一般來講,從發動機啟動,到整個潤滑系統的壓力建立起來的時間大概在7s甚至8s左右,這對於一些潤滑要求較高的部件而言損害較大,例如增壓式發動機內的增壓器要求在發動機啟動後的4s之內進行潤滑,而目前的潤滑系統顯然無法滿足其潤滑要求,這導致增壓器存在嚴重的幹摩擦,使用壽命大大縮短。
因此,如何能夠在發動機啟動後迅速對潤滑需求較高的部件進行潤滑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的潤滑方法,以便能夠在發動機啟動後迅速對潤滑需求較高的部件進行潤滑,減少該類部件的幹摩擦,提高發動機的壽命。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可實現上述潤滑方法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發動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方法,將經機油濾清器過濾後的潤滑油一部分泵送至主油道潤滑,另一部分直接泵送至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並對所述目標部件進行潤滑。
本發明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包括油底殼、集濾器、機油泵以及機油濾清器,與所述機油泵相連的主油管分支形成用於向發動機主油道供油的普通供油支路,和用於向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供油的快速供油支路。
優選的,所述機油濾清器設置在與所述機油泵相連的主油管上。
優選的,所述普通供油支路和所述快速供油支路上均設置有所述機油濾清器。
優選的,設置在所述快速供油支路上的所述機油濾清器包括多個出油口,除用於向所述目標部件供油的出油口外,其餘所述出油口均與所述主油道連通。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在與所述機油泵相連的主油管上的機油冷卻器。
優選的,所述快速供油支路包括多個,且所述快速供油支路均並聯在所述主油管上。
優選的,所述目標部件為增壓器。
本發明所公開的發動機,包括潤滑系統和在啟動時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並且該潤滑系統為上述任意一項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方法中,將經過機油濾清器過濾後的潤滑油一部分泵送至主油道潤滑,另一部分直接泵送至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並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
不難發現,上述潤滑方法中,從機油濾清器流出的潤滑油被分為了兩路,一路潤滑油進入主油道對普通需求的部件進行潤滑,而另一路潤滑油則直接被泵送至目標部件並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相比於傳統潤滑方式而言,目標部件的潤滑無需等待潤滑油填滿主油道,潤滑油經過過濾後可直接到達目標部件,因而在發動機啟動後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從而有效避免了目標部件的幹摩擦,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與機油泵相連的主油管分支形成了用於向發動機主油道供油的普通油路,和用於向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供油的快速供油支路,因此潤滑油經過機油濾清器的過濾後,一路通過普通油路進入主油道對普通部件進行潤滑,另一路經過快速供油支路進入目標部件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目標部件的潤滑無需等待潤滑油填滿主油道,潤滑油經過過濾後可直接到達目標部件,因而在發動機啟動後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從而有效避免了目標部件的幹摩擦,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中所公開的發動機由於採用了上述發動機潤滑系統,因而該發動機兼具上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相應的技術優點,本文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原理示意圖。
其中,
1為油底殼,2為集濾器,3為機油泵,4為安全閥,5為限壓閥,6為機油冷卻器,7為旁通閥,8為第一機油集濾器,9為第二機油集濾器,10為主油道,11為主軸承,12為連杆軸承,13為凸輪軸承,14為副油道,15為活塞冷卻噴嘴,16為高壓油泵,17為空壓機,18為齒輪軸,19為齒輪室,20為汽缸蓋,21為挺柱,22為推桿,23為搖臂組件,24為制動機構,25為球窩推桿,26為增壓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的潤滑方法,以便能夠在發動機啟動後迅速對潤滑需求較高的部件進行潤滑,減少該類部件的幹摩擦,提高發動機的壽命。
本發明的另一核心還在於提供一種可實現上述潤滑方法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本發明的再一核心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發動機。
本發明實施例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方法,核心在於,將經機油濾清器過濾之後的潤滑油一部分泵送至主油道進行潤滑,另一部分直接泵送至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並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
上述實施例中所公開的潤滑方法中,從機油濾清器流出的潤滑油被分為了兩路,一路潤滑油進入主油道對普通需求的部件進行潤滑,而另一路潤滑油則直接被泵送至目標部件並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相比於傳統潤滑方式而言,目標部件的潤滑無需等待潤滑油填滿主油道,潤滑油經過過濾後可直接到達目標部件,因而在發動機啟動後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從而有效避免了目標部件的幹摩擦,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中還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如圖1中所示,該潤滑系統包括油底殼1、集濾器2、機油泵3以及機油濾清器,圖1中的箭頭代表潤滑油的流向,機油泵3將潤滑油從油底殼1泵送出來之後,將潤滑油送至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件或者運動副位置進行潤滑,完成潤滑後的潤滑油將會返回至油底殼1從而進行下一次的循環。本實施例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相比於傳統潤滑系統而言,核心改進點在於,與機油泵3相連的主油管分支形成用於向主油道10供油的普通供油支路A,和用於向需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供油的快速供油支路B。
參照圖1可以發現,潤滑油一路通過普通供油支路A進入主油道10對普通部件進行潤滑,另一路經過快速供油支路B進入目標部件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目標部件的潤滑無需等待潤滑油填滿主油道,潤滑油經過過濾後可直接到達目標部件,因而在發動機啟動後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對目標部件進行潤滑,從而有效避免了目標部件的幹摩擦,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以增壓發動機為例,其增壓器26對潤滑的要求較高,需要在發動機啟動後4s以內對其進行潤滑,經過實際驗證,採用上述實施例中所公開的發動機潤滑系統進行潤滑時,潤滑油可在3s左右達到增壓器26的潤滑油口並對增壓器26進行潤滑。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機油濾清器可以設置一個或者多個,當機油濾清器設置一個時,該機油濾清器顯然要設置在與機油泵3相連的主油管上,並且該機油濾清器的過濾精度要以整個發動機內過濾要求最高的部件為基準來進行選擇,很明顯,對於其他部件而言,該機油濾清器的過濾精度屬於富餘設計,這導致機油濾清器的成本較高,而且整個潤滑系統的壓力較大。
如圖1中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中推薦採將機油濾清器設置為多個,在普通供油支路A上和快速供油支路B上均設置機油濾清器,如圖1中,普通供油支路A上設置有第一機油濾清器8,快速供油支路B上設置有第二機油濾清器9,當快速供油支路B包括多個時,多個快速供油支路B均並聯在主油管上,每一個快速供油支路B上也均設置有單獨的機油濾清器,這樣機油濾清器的過濾精度就可以根據其對應的潤滑部件進行選擇,對於過濾要求較高的部件,選用過濾精度高的機油濾清器,對於過濾要求較低的部件,選用過濾精度較低的機油濾清器即可。
如圖1中所示,進入到主油道10內的潤滑油對發動機內各個需要潤滑的運動副提供潤滑油,完成潤滑後的油液在回流至油底殼1等待下一次的潤滑循環。
當然,任意一個機油濾清器的出油口均有可能包括多個,當設置在快速供油支路B上的機油濾清器的出油口包括多個時,除了用於向目標部件供油的出油口之外,其餘的出油口均與主油道10連通。由於主油道10內的潤滑油通常用於對普通部件進行潤滑,通常情況下該類部件的油液過濾精度要求低於目標部件,因此從快速供油支路B的機油集濾器出油口流出的潤滑油,能夠滿足普通部件的潤滑需求。
如圖1,為了對潤滑油進行冷卻,在於機油泵3相連的主油管上還設置有機油冷卻器6,當然,根據機型的不同,機油冷卻器6還可以設置在機油濾清器之後。
本發明實施例中還公開了一種發動機,該發動機包括潤滑系統和在啟動時需要快速建壓潤滑的目標部件,並且該發動機的潤滑系統為上述任意一實施例中所公開的發動機的潤滑系統。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發動機尤其涉及增壓發動機,目標部件尤其涉及增壓器。由於上述發動機採用了上述實施例中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因此該發動機兼具上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相應的技術優點,本文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發動機、發動機潤滑系統及發動機潤滑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