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紀曉嵐是個什麼樣的人(失節與餓死你會如何選擇)
2023-04-16 09:37:48 1
失節與餓死,到底哪一個更重一些?
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在筆下記載這麼一件事,他說京西有個名叫張蓀的窮書生將死之時,將妻子劉氏喚到床前,叮囑說:「我一輩子沒出息,致使家中貧苦,讓你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如今家裡沒有太多餘糧,我死後,你跟兒子一定受凍挨餓。我家四代單傳,就這麼一根獨苗,我現在與你約定,將來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肯為我撫養兒子,你就嫁給他,不必受喪期的限制,糧食吃完了你就走,不要再有任何掛念!」
叮囑完畢,他雙目垂淚,在呻吟中等死,看他樣子不願離去,放不下塵世間的一切,折騰足有大半天,終於閉上眼睛與世長辭。
兩月之後,鄰村的富戶尹銘聽聞張蓀的遺孀貌美,又聽聞張蓀的臨終遺言,於是找來媒婆去說親。
劉氏儘管答應了婚事,但家中的餘糧尚且能支撐一段日子,加之夫君剛剛亡故,她於心不忍,於是讓媒婆轉告尹銘,等些日子再嫁過去。
又過了兩個多月,家裡的餘糧完全沒有了,見實在揭不開鍋,劉氏這才帶著兒子嫁到了尹家。尹銘大喜,發下喜帖,邀請賓朋,八抬大轎,吹吹打打,將劉氏迎進門,並沒有因為她是新寡之人而虧待她。
大婚之夜,尹銘跟劉氏在洞房正要吹燈行人間快樂之事。卻突然聽到窗外傳來陣陣哀嘆之聲,時而低聲飲泣。
劉氏聞嘆息聲而大駭,她認為那是丈夫張蓀的「冤魂」在哀嘆,於是她隔著窗戶朝著外面說道:「你有遺言在先,我並非私自改嫁,只為保全你的骨血而下嫁他人。我如今是尹家的人,洞房之事從情理來講不得不這樣,你又何必苦苦糾纏?」
外面傳來哀怨之聲:「我本想來看兒子,路過新房之時,聽到你一面卸妝一面抽泣,我深深地感到慚愧,這一切都是因貧窮導致,原罪在我,我若不是只為讀書而耽誤了家業,又何至於把你逼到這一地步。」
尹銘很是害怕,他朝外面說道:「你只管放心就是,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我若是虧待了他,就讓老天懲罰我!」
他這番話說完後,外面沒了動靜,一切恢復如初。一場好事被攪黃了,二人和衣而臥,捱到天亮。
過了幾天,見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尹銘這才放心下來。他愛戀劉氏的美貌,整天足不出戶。對劉氏的兒子,尹銘十分愛護,猶如己生,並無虧待。劉氏很是欣慰,對尹銘也十分好,夫妻二人夫唱婦隨很是和睦。
幾年後,尹銘因病而死,他沒能與劉氏生下子嗣,偌大家業全部由劉氏繼承。劉氏找來先生到家中教兒子讀書,兒子很刻苦用功,居然考中了秀才。
又過兩年,劉氏給兒子娶了媳婦,三年抱倆,劉氏有了兩個胖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劉氏盡享天倫之樂。
這時候的劉氏已經四十多歲了,她某日午間小睡之時,夢到了張蓀,張蓀在夢中對她說:「我在你身邊從未離開過,由於我的兒子事事有了著落,我這才放心。也虧得尹銘履行了諾言,也虧得你沒有忘記我的遺言,要不然你們兩個早就被我弄死了。如今尹銘已經不再了,你的陽壽也要到頭了,不久你就要死去,我們倆的餘情未了,你應當在陰世繼續陪在我身邊。」
醒來之後,劉氏將自己在夢中所聽到的話告訴了兒子。果不其然,半月後她因一場病而一命嗚呼。
她死後,兒子將她與張蓀合葬在一處,以此成全她的名節。
紀曉嵐認為劉氏做得很對,並引用《程朱理學》的開創者程頤一句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認為女子就應該從一而終,縱使死了,也要跟丈夫埋葬一處。他並不認可劉氏的改嫁,但又說劉氏為了兒子而犧牲自己的名節,也是有情可原的。
實則我個人並不認同紀大學士的觀點,我反而認同劉氏應該跟尹銘葬在一起,真正成全了她的人是尹銘,而不是張蓀,若沒有尹銘,她或許早就凍餓而死了,又怎麼能夠讓兒子考中狀元?所謂《程朱理學》純屬一派胡言,紀曉嵐不過一腐朽老兒罷了。
註:文章內所引用故事為紀曉嵐所述,真假與否,無從考證,權且當個民間故事來看也就是了,斷然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