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焉知雲雀之志(燕雀安知鴻茅之志哉)
2023-04-16 19:50:47 1
作者:賓語
燕雀安知鴻茅志,
辛辛學子漲知識。
滇紅原來是真紅,
鎮越能算啥子事。
溪邊遇一大馬戶,
人說這是驢兒子。
鴻鵠原來是江湖,
江湖當有鴻茅志。
今天(5月4日)有段10秒鐘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一位大學校長在校慶盛典講話中,將「立鴻鵠志」念成了「立鴻浩志」。
有人認為這是對全校師生及海內外校友缺乏應有的尊重與敬意。有人認為,校長不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有悖於治學嚴謹的學風和求真的科學精神。
我覺得這不免有些小題大做了。通假字自古有之,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能寫的是白字,但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
何況,這已經不是大學裡第一次立下鴻「皓」之志。去年南方某高校開學典禮上所掛兩條橫幅,一幅將「馳騁乾坤」寫成馳「聘」乾坤,一幅將鴻鵠之志寫成鴻「皓」之志。今日大學校長再次立下鴻「皓」志,定將我「皓」勝你「皓」,這是多麼自「皓」的事。
2016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書協主席吳東民與多位文化界名人一同參加「祈福東山 吉祥萬寧——萬寧東山嶺第二屆鑑真文化節」,展示中華書畫藝術的風採。吳東民現場題字「監真精神」。
知名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賦詩讚曰:書協主席成屠戶,直取鑑真下三路。高僧大德雖戒色,千古不聞此剃度!
鑑真文化節,鑑真卻成了「監真」,天地日月可鑑。
請大家讀幾個地名:
盱眙;涪陵;亳州;歙縣;黟縣;碭山;耒陽。
盱眙—Xū Yí;涪陵—fú líng;亳州—bó zhōu;歙縣—Shè xiàn;黟縣—yī xiàn;碭山——dàng shān;耒陽—lěi yáng。
捫心自問[mén xīn zì wèn],您都讀對了嗎。
人非神仙,豈能沒讀過錯字。即便是神仙,由於所修的路子不同,未必個個都是「語言文字仙」,讀錯字也不足為奇。仙人如此,況凡人乎。即使獲得諾獎的莫言、屠呦呦,也不見得能把所有的中國字都給認全了。我相信他們也有不認識的字,讀不準的音。
從這一點來說,不認識字,不見得是多丟人的事,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但在不該讀錯的場合讀錯,不該出錯的場合出錯,也不是多光彩的事。
哪些場合不該讀錯?比如你去給一對新人當主婚人或證婚人,把新郎新娘的名字念錯,或者把鸞鳳和鳴[luán fèng hè míng]讀成「鳥鳳和鳴」,把百福駢臻[bǎi fú pián zhēn]讀成「百福馬秦」,顯然下不了臺。
比如三尺講臺上。有兩個字我經常讀錯,一個是「給」[jǐ],「給予」[jǐ yǔ],我一直讀「gěi yǔ」,「供給」[gōng jǐ],我一直讀「gōng gěi」;一個是「祟」[suì],「作祟」[zuò suì],我一直讀「zuò chóng」,問題出在上小學時,我們的語文老師一直把「jǐ」讀成「gěi」,把「suì」讀成「chóng」,後來就一直改不過來了。誤人子弟啊。
比如播音主持。對一般人來說,「書」、「畫」、「晝」這三個字怕是很難弄清楚他們之間的差異,也很難一下子給讀出來,但對於播音主持來說,就必須弄清楚,「聿」下加「日」為[shū]——書,書法的書;「聿」下加「田」「一」為[huà]——畫,書畫的畫;「聿」下加「旦」為[zhòu]——晝,晝夜的晝。這麼區分其實也不難。但在2010年央視元宵晚會上,主持人董卿就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zhòu]。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讀成了「花市燈如shū」。作為國家臺的主持人,在大型晚會上念錯字,是不應該的,對觀眾尤其是上學的孩子,也會有誤導作用。
董卿念錯字的事被著名劇作家魏明倫「捅到」媒體上後,董主持並沒有捂和堵,而是誠懇道歉:「我的確是把『花市燈如晝』說成了『花市燈如書』,非常遺憾,也萬分抱歉。」並感謝魏明倫「您的指正,不僅及時糾正了我的錯誤,也對我今後的工作敲響警鐘!」
董卿的誠懇道歉,非但沒有被笑話,反而贏得了致敬和尊重。
官員念錯字沒啥大不了。有一年我所在的單位領導在年底述職時,就把「兢兢業業」活生生念成了「克克業業」,把「聯袂」[lián mèi]念成了「lián quē」。問題出在事後這事對大家始終沒個交待,還把責任歸咎到秘書身上,說是沒有嚴格遵守相關文件要求使用拼音輸入法,沒有在生僻字後標註拼音或用同音字代替而導致。
恰恰因為擔心領導出錯而標註得太過詳細而出錯的事不是沒有發生過。有一年一家企業工會選舉,有項議程是工會主席念過決議後,請大家舉手表決,然後環顧四周,看有沒有不同意見。秘書給領導所寫的議程裡,特意在「請大家舉手表決」後面加了個括弧:環顧四周。工會主席是這麼講的:「請大家舉手表決。括弧,環顧四周。」聽說讓環顧四周,大家不明所以,只好環顧四周。
看來,問題並非出在括弧裡,而是出在了思想上。「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於細微處見精神,於細微處也見品德。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嚴」與「實」的作風。如果連讀錯一個字都能死不認錯,嚴以修身、做人要實又從何體現呢?
書協主席不識鑑,黌門皇宮立東南。吃瓜校長不識瓠,偷水換金滇咋辦?【文/賓語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