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塵滴水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02:39:16 2
專利名稱:防塵滴水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環保部門街道灑水用,是安裝在行駛於公路或街道上的人力車或機動車上的一附件。
至目前為止,街道灑水只有為數極少的灑水車。按照目前國家的經濟情況,灑水車的供應是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的,致使幾乎所有各大小城市終日塵霧彌空,不獨有損市容市貌,且塵霧裡夾帶的無數細菌和病毒,會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
本發明可彌補目前灑水車之不足,用很少的錢即可達到使城市空氣淨化、環境美化的目的。
且本發明在雨天啟用可使車輪不沾或少沾汙泥。
本發明實質上只是把龐然大物的灑水車化整為零。整個發明結構如左上圖(附圖
中,右上圖為全貌圖,右中圖、左上圖、左中圖和左下圖均為縱截面剖視圖)所示,包括一瓶狀儲水箱1,箱口有一帶雙孔的羅紋蓋2(蓋內襯一軟墊圈8以防溢水),一孔為氣孔9,另一孔插一滴水管3,管在箱內部分的一埠近箱底,管外部分有一調速器4。使用時,滴水管3外口懸近車輪之上方(使用時,滴水管外端出水口當處於滴水器最低點),行車啟用後即形成不斷流的輪外滴注,持續車輪的濡溼狀,使車輪滾過路面,留下一不斷線的溼跡,不致揚塵。城市中的每條街道上,一天何止百千車輪滾過,即留下百千條溼跡,怎還有塵魔肆瘧逞威的道理?左中圖和左下圖是防塵滴水器之另兩式,供選用。此兩式都是將儲水箱1倒置。左中圖蓋外的兩孔各有一管狀凸起,高2mm,分別供連接通氣管5與滴水管3用,通氣管5尾端上翹。而左下圖乃堵塞一氣孔,在調速器4上方安裝一個三通管6,管之側孔接一尾端上翹的通氣管5
右中圖乃供自行車晴雨天前後兩輪共同使用的防塵滴水器,它從側面觀似一梯形的旅行包,它的結構更簡單一儲水箱1,箱口一羅紋蓋2(蓋上留一通氣孔9),箱底兩側各有一滴水管3和調速器4。
右下圖是汽車上使用的滴水器和車輪的橫截面的局部剖視圖,其中滴水管3的調速器4以上部分被省略,滴水管3下口接一多孔分流器7,以適應汽車輪10的橫幅寬大;同分流器7相對應的即是汽車輪10的橫截面部分示意圖。
製作儲水箱的原材料或塑料、或橡膠、或金屬,如鋁銅等,以橡膠為佳,方便裝卸攜帶,免被偷的麻煩。每件成品的容水量,用於自行車的約1~2公斤,用於汽車的可10~20公斤。本人在自行車上試用,每小時用水僅1公斤(每分鐘滴速200~250滴)。因為在晴天用於防塵,除三輪車外,其餘車輛僅需啟用前輪上的滴水器即可,故一輛自行車一小時行車只需水1公斤。
每件成品的價格視原材料而不同,約幾元至十幾元。而每件成品都將可視為一輛小小灑水車的作用。
防塵滴水器的結構同原理都很簡單。物成於用,至目前為止,用於同類者,唯灑水車可比,其兩者的差別是一目了然的,一個如大象一樣蠢笨,另一個卻似蜜蜂的輕靈,而兩者的經濟價格也正如它們的體重之比同樣殊異得驚人。本發明的獨特,更在於它的使用方法——輪外滴注。
且本發明一經國家有關部門推廣應用,將使全社會對環保工作人人投入,人人參予,造成一個人人都具有的環保意識的良好社會風尚。
(注意1、左上圖式滴水器每次啟用時,滴水管3都要先行引流。
2、左中和左下圖兩式滴水器,在儲水箱1上面各開一進水口)。
權利要求
1.防塵滴水器的結構包括儲水箱,箱有羅紋蓋,蓋內襯軟墊圈,蓋有雙孔,一孔為氣孔,另一孔插滴水管,管上有調速器。本發明的結構同原理都很簡單。已有之同類者,唯灑水車可比較,兩者的差異一目了然。灑水車如大象一樣蠢笨,滴水器類蜜蜂的輕靈,而兩者的經濟價值則更同兩者的體重比一樣懸殊;然本發明的特色還在於應用——輪外滴注。
2.自行車上晴雨兩用,前後輪若只用一滴水器者,可製成側面觀為梯形的旅行包式,則除上述結構外,當另加用一滴水管和調速器。
3.用於汽車上的,因車輪橫幅寬大,調速器下當安裝一個多孔分流器。
4.防塵滴水器也可製成另一形式,儲水箱若倒置的瓶,則蓋上僅留一孔連接滴水管用,在調速器上端滴水管裝一個三通管。
5.儲水箱的外形可製成引人悅目的工藝形態如形似熊貓、彌勒佛、龍、蛇、魚或舞臺戲劇人物造型,給人以美感,使防塵滴水器成為自行車、汽車上的一裝飾品。譬如滴水管可製成大象(儲水箱外形)的鼻、孫悟空(儲水箱外形)手中的金火棒或餘太君的龍頭拐杖。
6.防塵滴水器以上各部件可分別生產、配套組裝;或也可為其中的幾部分是連體的,如滴水管與蓋同通氣管為一整體的等。
全文摘要
本發明用於環保部門街道灑水,是懸置在自行車或汽車車輪之上,車行啟用則形成輪外滴注,晴天使路面濡溼,塵土不揚,起灑水車的作用;雨天使車輪不沾汙泥。本發明由一儲水箱1、箱口有一帶雙孔9的螺紋蓋2(蓋內襯有軟墊圈8),以及一滴水管3同一調速器4等構成(附圖為全貌縱截面剖示圖)。主要原材料為或塑料、或橡膠、或金屬如鋁、銅等。
文檔編號E01H3/00GK1126263SQ9411997
公開日1996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28日
發明者劉仁義 申請人:劉仁義, 張洪俊, 劉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