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18:29:51 1
專利名稱: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屬於一種在電氣設備加工機械中用的配件。
現代科學日益進步,對任何物品的生產都逐漸採用自動化,尤其對生產中費時費力的產品更是進入自動化的主要對象,既往製作不同種類的線圈,在電子、電機領域內,以人工繞制,費時費事,尤其是對各種電機轉子或各極的線圈,纏繞十分複雜,從而有繞線機的產生,提高了纏繞線圈的工效,但這種機械,其繞線前後線頭剪切及使線頭鉤固於轉子上動作,則無法有效地以機械代替人工,仍舊十分不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它既可使繞線機快速將導線繞到不同的轉子上,又可及時剪切及夾持導線鉤固於轉子上的出線端上,從而提高工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由安裝在繞線機一側的導線切拉裝置所構成,該裝置中包括一旋轉氣壓缸和與氣壓缸相銜接並位於電動機轉子一側的拉持剪切杆,拉持剪切杆的一側設有相互平行並可分別滑動的切刀和夾持板,在剪切杆下端設有可與夾持板對合的剪切座,使用時,移動剪切杆以剪切座鉤拉漆包線,配合夾持板下滑將漆包線夾合,這時切刀下滑切斷漆包線,拉持剪切杆繼續夾持漆包線頭轉向定位,使線頭鉤持於下一轉子的出線端上。
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繞線機的一側可使繞線前後線頭的剪切處理和使線頭鉤固於電機轉子上的操作,實現機械化,從而節省人力,提高工效,相應降低產品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繞線機一側位置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拉持剪切杆旋轉拉持漆包線時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拉持剪切杆切斷漆包線後轉回原位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拉持漆包線時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以剪切杆夾合固定漆包線時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以切刀切斷漆包線時放大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參照圖1-6,本實用新型實施時配合繞線機的整體結構,主要包括機座1、繞線機構、導線切拉裝置及轉子握持機構等部份,其中機座1兩端設有兩個相互對稱的繞線機構,在每個繞線機構中包括有減速齒輪箱23、由減速齒輪箱23驅動的時規齒輪21,由時規齒輪21帶動的時規皮帶22、時規皮帶22驅動的一前端分叉的飛叉24、飛叉24的一個分叉上設有一繞線杆25、繞線杆25末端設有滑出導線的滑輪251,飛叉24中央延伸一繞線模26;轉子握持機構由設於二減速齒輪箱23一側的握持座控制箱42和自控制箱42伸出的轉子握持座41所構成,準備繞線的電動機轉子43夾持在轉子握持座41上並伸入到兩個繞線模26之間;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由安裝在繞線機一側的導線切拉裝置所構成,該裝置中包括一旋轉氣壓缸和與氣壓缸相銜接並位於電動機轉子一側的拉持剪切杆,拉持剪切杆的一側設有相互平行並可分別滑動的切刀和夾持板,在剪切杆下端設有可與夾持板對合的剪切座,使用時,移動剪切杆以剪切座鉤拉漆包線,配合夾持板下滑將漆包線夾合,這時切刀下滑切斷漆包線,拉持剪切杆繼續夾持漆包線頭轉向定位,使線頭鉤持於下一轉子的出線端上。圖4、5、6隻顯示繞機一側的動作情況,另一側與此相對稱,以求放大並表達清楚。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是待繞線機的飛叉24旋轉繞線完畢之後,飛叉停止旋轉,拉持剪切杆32下降,以剪切座321與夾持板33鉤拉漆包線,如圖4所示,然後,夾持板33下滑,配合剪切座321,緊緊夾住漆包線,如圖5所示,最後切刀34下滑,切斷漆包線,如圖6所示,這時,旋轉氣壓缸31動作,使拉持剪切杆32轉動一直角並攜帶漆包線線頭移動至定位,以待下一未繞漆包線的電機轉子43置人轉子握持座41時,可將漆包線頭鉤入轉子握持座41的出線端上。
權利要求1.一種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由安裝在繞線機一側的導線切拉裝置所構成,其特徵在於導線切拉裝置包括一旋轉氣壓缸(31)和與氣壓缸(31)相銜接並伸至電動機轉子(43)一側的拉持剪切杆(32),拉持剪切杆(32)一側設有相互平行並可分別沿剪切杆(32)滑動的切刀(34)和夾持板(33),在拉持剪切杆(32)下端設有與夾持板(33)相對應的固定剪切座(321)。
專利摘要一種繞線機上拉持剪切漆包線的機構,由安裝在繞線機一側的導線切拉裝置所構成,該裝置中包括一旋轉氣壓缸和與氣壓缸相銜接並位於電動機轉子一側的拉持剪切杆,拉持剪切杆的一側設有相互平行並可分別滑動的切刀和夾持板,在剪切杆下端設有可與夾持板對合的剪切座,使用時,移動剪切杆以剪切座鉤拉漆包線,配合夾持板下滑將漆包線夾合,這時切刀下滑切斷漆包線,拉持剪切杆繼續夾持漆包線頭轉向定位,使線頭鉤持於下一轉子的出線端上。
文檔編號H01F41/06GK2256158SQ9620207
公開日1997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1996年2月8日 優先權日1996年2月8日
發明者李明章 申請人:李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