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及除塵方法
2023-05-04 05:04:06 2
專利名稱:瀝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及除塵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浙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
背景技術:
:
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分兩種:一種是布袋除塵,另一種是溼式除塵。布袋除塵效果很好,可是出來的粉塵排放問題很難解決,粉塵汙染很大,環保得不到保障,生產時滿院都是粉塵,溼式除塵方式除塵效果不好,出料溫度得不到保證,除塵效果也不好。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浙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及除塵方法。上述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其組成包括:布袋除塵裝置,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連接拌和倉,所述的拌和倉的上部設置有加水管和入塵口,所述的拌和倉下部設置有出塵口,所述的拌和倉內部安裝有兩個平行放置的攪龍。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所述的拌和倉安裝在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的下方,所述的入塵口通過管道與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的粉塵通道連通。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所述的加水管垂直於入塵口並安裝有高壓分散噴頭,所述的加水管為一組,所述的加水管噴射水霧形成環形包圍或者交叉穿過所述的入塵口下方。利用上述之一的設備進行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的方法,布袋除塵,經布袋除塵器未除落的高溫粉塵通過所述的入塵口進入所述的拌和倉,所述的高溫粉塵與通過加水管進入拌和倉的水霧形成水塵混合物,沉降到底部,所述的水塵混合物被所述的攪龍攪拌成槳,通過出塵口排出。有益效果:
1.本發明將布袋除塵中為去除的粉塵通過與特種環形旋轉水霧的拌和,快速有效的溼化粉塵,使粉塵的汙染幾乎降低為零。本發明解決了乾粉的排放問題,給施工生產帶來很大方便。本發明通過絞龍形成無粉塵的泥漿,降低粉塵排放的成本,有效減少大氣汙染。
:
附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拌和倉,2為加水管,3為入塵口。附圖2是附圖1的A-A剖視圖。圖中,4為攪龍,5為出塵口。
具體實施方式
:
實施例1:
一種浙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其組成包括:拌和倉1,所述的拌和倉的上部設置有加水管2和入塵口 3,所述的拌和倉下部設置有出塵口 5,所述的拌和倉內部安裝有兩個平行放置的攪龍4。實施例2:
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所述的拌和倉安裝在拌合站布袋除塵器的下方,所述的入塵口通過管道與布袋除塵的粉塵通道連接。實施例3:
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系統,所述的加水管垂直於入塵口並安裝有高壓分散噴頭,所述的加水管為一組,不同的所述的加水管噴射的水霧形成環形的旋轉水霧、或者交叉穿過所述的入塵口下方的水霧。實施例4:
利用上述之一的設備進行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的方法,布袋除塵,經布袋除塵器未除落的高溫粉塵通過所述的入塵口進入所述的拌和倉,所述的高溫粉塵與通過加水管進入拌和倉的水霧形成水塵混合物,沉降到底部,所述的水塵混合物被所述的攪龍攪拌成槳,通過出塵口排出。
權利要求
1.一種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其組成包括:布袋除塵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連接拌和倉,所述的拌和倉的上部設置有加水管和入塵口,所述的拌和倉下部設置有出塵口,所述的拌和倉內部安裝有兩個平行放置的攪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的拌和倉安裝在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的下方,所述的入塵口通過管道與所述的布袋除塵裝置的粉塵通道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的加水管垂直於入塵口並安裝有高壓分散噴頭,所述的加水管為一組,所述的加水管噴射水霧形成環形包圍或者交叉穿過所述的入塵口下方。
4.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或2或3之一的設備進行浙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的方法,其特徵是:布袋除塵,經布袋除塵器未除落的高溫粉塵通過所述的入塵口進入所述的拌和倉,所述的高溫粉塵與通過加水管進入拌和倉的水霧形成水塵混合物,沉降到底部,所述的水塵混合物被所述的攪龍攪拌成槳,通過出塵口排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瀝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系統及除塵方法。瀝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塵分兩種一種是布袋除塵,另一種是溼式除塵。布袋除塵效果很好,可是出來的粉塵排放問題很難解決,粉塵汙染很大,環保得不到保障,生產時滿院都是粉塵,溼式除塵的除塵效果不好,出料溫度得不到保證,除塵效果也不好。本發明的組成包括:拌和倉(1),所述的拌和倉的上部設置有加水管(2)和入塵口(3),所述的拌和倉下部設置有出塵口(5),所述的拌和倉內部安裝有兩個平行放置的攪龍(4)。本發明用於瀝青混凝土拌和站水除塵使用。
文檔編號B01D50/00GK103191618SQ20131014746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5日
發明者楊琳, 邢啟軍, 孫宏志, 陳玉波, 張立翰, 李金傑 申請人:黑龍江省龍建路橋第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