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錨用加長套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03:09:56 2
專利名稱:工具錨用加長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預應力千斤頂技術領域,具體屬於工具錨用加長套。
背景技術:
預應力技術是高鐵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即把一定數量的低鬆弛高強度鋼絞線(強度達2000MPa)穿在混凝土構件內部的預留孔內,然後在混凝土構件兩端的鋼絞線束上安裝上夾片式錨具,通過液壓千斤頂等張拉機具張拉鋼絞線,給高鐵混凝土構件施加預應力,提高構件的承載強度,同時使構件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抗震防震性能。在混凝土梁體預留孔道內穿上鋼絞線(鋼絞線每端預留長度為0. 8m),依次安裝工作錨板、工作夾片、限位板、千斤頂主體、工具錨板和工具夾片。敲緊工具夾片後,開動油泵向千斤頂供油,活塞移動,通過工具錨(工具錨板和工具夾片)拉伸鋼絞線,給梁體施加壓力。當拉力達到設計值後,卸載,鋼絞線回縮,帶動工作夾片跟進,利用夾片自錨將鋼絞線錨固在工作錨板內。穿心式千斤頂存在以下問題1、鋼絞線每端預留長度為0. 8m,待夾片自錨後將兩端共1. 6m鋼絞線切割掉,浪費材料。2、穿心式千斤頂在使用過程中,當完成一組鋼絞線張拉後要將工具錨拆下,下一組張拉前要將工具錨重新安裝,由於工具錨的體積質量較大,造成工具錨安裝及拆卸難度大。3、當夾片出現滑絲情況時,工具錨鎖死在千斤頂的後端,處理起來較困難。內卡式千斤頂存在問題分析1、目前市場上內卡式千斤頂的使用過程中千斤頂的活塞伸長端靠梁體一端,施工中測量鋼絞線伸長值較困難。2、由於內卡式千斤頂增加了零件,組裝麻煩,且維修困難。3、工作夾片出現滑絲情況時,可能會鎖死千斤頂主體,處理困難。4、施工中要求工具錨板和工作錨板的孔排布方向統一,內卡式千斤頂難以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工具錨用加長套,加長套通過六角螺栓連接在千斤頂的前後兩端,在完成一次張拉後,只需將工具夾片取下,在下一次張拉前不用重新拆卸、安裝工具錨板,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普通內卡式千斤頂、工具錨內置式千斤頂安裝過程中螺紋損傷。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工具錨用加長套,包括有筒體,筒體一端外壁上設有環形臺階,並伸入到千斤頂內腔中,環形臺階上設有螺紋孔;筒體的另一端伸出千斤頂外側,並與限位板相配合。所述的筒體端部伸入到千斤頂內腔與連接筒、工作錨板的端部相頂壓。[0017]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該千斤頂的應用減小了工作錨具和工具錨具之間的距離,使鋼絞線每端的預留長度由0. 8m降至0. 35m,張拉結束後每束鋼絞線可節約0. 9m。2、螺母及加長套通過六角螺栓連接在千斤頂的前後兩端,在完成一次張拉後,只需將工具夾片取下,在下一次張拉前不用重新拆卸、安裝工具錨板,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普通內卡式千斤頂、工具錨內置式千斤頂安裝過程中螺紋損傷。3、連接筒和螺母之間由螺紋連接,施工中可根據工作錨板孔的位置調節工具錨的孔位,穿鋼絞線來方便快捷。4、在工具錨板直孔端倒一斜角,鋼絞線穿入工具錨板方便。5、出現夾片滑絲問題,可將螺母、連接筒從千斤頂主體上拆卸下,再將千斤頂主體卸下,避免了穿心式千斤頂出現夾片滑絲情況時千斤頂被鎖死的情況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工具錨用加長套,包括有筒體1,筒體1 一端外壁上設有環形臺階2,並伸入到千斤頂內腔中,環形臺階上設有螺紋孔3 ;筒體1的另一端伸出千斤頂外側,並與限位板相配合,筒體端部伸入到千斤頂內腔與連接筒、工作錨板的端部相頂壓。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施工過程為1、將工具錨、螺母分別連接在連接筒的內、外螺紋上,並將其一道裝入千斤頂的穿心筒內,用內六角螺釘將該整體固定在千斤頂的主體上。2、將加長套固定在千斤頂的前端。3、在安裝工作錨具、限位板之後,移動千斤頂主體將鋼絞線穿在千斤頂內部的工具錨內。4、敲緊工具夾片,開動油泵向千斤頂供油,活塞移動,通過工具錨(工具錨板和工具夾片)拉伸鋼絞線,給梁體施加壓力。
權利要求1.工具錨用加長套,包括有筒體,其特徵在於筒體一端外壁上設有環形臺階,並伸入到千斤頂內腔中,環形臺階上設有螺紋孔;筒體的另一端伸出千斤頂外側,並與限位板相配I=I O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錨用加長套,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筒體端部伸入到千斤頂內腔與連接筒、工作錨板的端部相頂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具錨用加長套,包括有筒體,筒體一端外壁上設有環形臺階,並伸入到千斤頂內腔中,環形臺階上設有螺紋孔;筒體的另一端伸出千斤頂外側,並與限位板相配合。本實用新型完成一次張拉後,只需將工具夾片取下,在下一次張拉前不用重新拆卸、安裝工具錨板,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普通內卡式千斤頂、工具錨內置式千斤頂安裝過程中螺紋損傷。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047600SQ201120028670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8日
發明者餘海平, 劉國良, 徐先俊, 朱徐平, 陳宜強, 高會洋, 黃佰承 申請人:安徽金星預應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