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20:38:36
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高陡邊坡的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旨在形成可靠的錨固條件,保證抗滑樁順利插入穩定地層並在後期正常發揮作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包括設置於邊坡巖體或覆蓋層內的混凝土抗滑樁,所述邊坡巖體或覆蓋層存在滑動面,其特徵在於:儘量與滑動面平行或成大角度的布置混凝土錨固洞,混凝土錨固洞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同時,混凝土錨固洞與混凝土抗滑樁連接。
【專利說明】一種抗滑粧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適用於工程邊坡採用抗滑樁進行支護時,其底部難以形成可靠的錨固條件,以及邊坡存在淺深層滑動面、下滑推力較大等情況下的邊坡綜合治理工程。
【背景技術】
[0002]邊坡治理工程中,常採用抗滑樁插入滑動面(帶)以下的穩定地層中,利用穩定地層巖土的錨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使邊坡保持穩定。考慮到施工因素,工程中常見的抗滑樁樁長一般不超過40m,截面尺寸在3m左右。
[0003]對於高陡邊坡,中上部使用的抗滑樁常因邊坡下部開挖、爆破鬆動、表層巖土破碎或存在不利結構面組合等情況造成坡體鬆弛、甚至局部滑動,出現樁體即使做得較長也無法插入到穩定地層,或因錨固段不足而變形等危害或隱患。對於一般的工程邊坡,抗滑樁常設置在邊坡前緣阻滑區或主滑段的前部,也常常會出現樁體無法插入穩定地層等情況。
[0004]另外,當邊坡下滑推力較大時,因抗滑樁截面尺寸受限,僅僅採用抗滑樁常常無法圓滿解決邊坡穩定問題。
[0005]如何較好解決工程邊坡上抗滑樁無法插入到穩定地層或錨固段不足,以及邊坡下滑推力較大、採用單一支護措施難以湊效等問題,是邊坡治理工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合高陡邊坡的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旨在形成可靠的錨固條件,保證抗滑樁順利插入穩定地層並在後期正常發揮作用。
[0007]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包括設置於邊坡巖體或覆蓋層內的混凝土抗滑樁,所述邊坡巖體或覆蓋層存在滑動面,其特徵在於:儘量與滑動面平行或成大角度的布置混凝土錨固洞,混凝土錨固洞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同時,混凝土錨固洞與混凝土抗滑樁連接。
[0008]所述混凝土錨固洞的頂部與混凝土抗滑樁的上部之間設置錨索。
[0009]所述混凝土錨固洞的頂部與混凝土抗滑樁的上部之間設置錨杆。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1、通過設置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的錨固洞與抗滑樁連接,較好解決了抗滑樁樁體無法插入到穩定地層,或因錨固段不足而變形等邊坡治理工程中的此類問題。錨固洞與抗滑樁連接後,可聯合受力,形成了可靠的錨固條件,保證了抗滑樁的作用。
[0012]2、對於高陡邊坡,通過設置錨固洞與抗滑樁的連接,可實現分層支護,避免了因邊坡下部開挖、爆破鬆動、表層巖土破碎或存在不利結構面組合等情況造成上部抗滑樁即使做得較長也無法插入到穩定地層等情況的發生。
[0013]3、當邊坡存在淺深層滑動面、下滑推力較大時,在抗滑樁樁頭或樁的上部加若干束錨索或錨杆,下部則與錨固洞連接,錨固於滑動面以下的穩定地層中,形成一個受力整體,用以平衡較大的滑坡推力。等於在樁上部、下部增加了一個或幾個橫向支點和抗力,減小了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減小樁身截面和埋深,在支護結構受力上更加合理。
[0014]4、本結構較好解決了工程邊坡上抗滑樁無法插入到穩定地層或錨固段不足,以及邊坡下滑推力較大、採用單一支護措施難以湊效等問題,在工程實踐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明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邊坡治理結構包括開挖邊坡坡面7、以及該邊坡坡面上方的邊坡巖體或覆蓋層5(其表面與邊坡原地面線6銜接),該邊坡巖體或覆蓋層5的下部存在滑動面4。本例在邊坡巖體或覆蓋層5內設置豎向的混凝土抗滑樁1,並且與滑動面4平行或儘量以大角度布置混凝土錨固洞2,該混凝土錨固洞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同時,混凝土錨固洞2又與混凝土抗滑樁I連接。
[0017]在混凝土錨固洞2的頂部與混凝土抗滑樁I的上部之間設置錨索3或錨杆,混凝土抗滑樁I上設置錨頭。
[0018]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步驟如下:
[0019]1、在預留的施工平臺上,先挖槽、澆築混凝土抗滑樁1,截面可為矩形或圓形。抗滑樁樁長一般不超過40m,截面尺寸3m左右,間距5nTl0m。
[0020]2、開挖、回填混凝土錨固洞2。洞室一般可沿水平方向或儘量與可能的滑動面、結構面等成大角度布置,穿過滑動面、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並與混凝土抗滑樁I連接。為便於錨固洞開挖施工及出渣,可設置側向輔助支洞。洞室開挖時應進行適當的支護,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圍巖穩定。回填混凝土後,對頂拱進行回填灌漿,必要時對洞周進行固結灌漿。
[0021]3、施工錨索3或錨杆,可利用已施工的抗滑樁上部布置錨頭,伸入穩定的滑動面以下至少3m或與錨固洞連接。
[0022]4、待抗滑樁、錨固洞以及錨索(杆)具有足夠強度後,開挖抗滑樁外側邊坡,並施工下一級邊坡。採用「先做樁、洞、錨,後開挖下一級邊坡」的施工方式,能防止古老滑坡體復活,以及順層邊坡和高邊坡地段因開挖坡體鬆弛等原因形成滑坡。
【權利要求】
1.一種抗滑樁與錨索、錨固洞結合的邊坡治理結構,包括設置於邊坡巖體或覆蓋層(5)內的混凝土抗滑樁(1),所述邊坡巖體或覆蓋層(5)存在滑動面(4),其特徵在於:儘量與滑動面(4)平行或成大角度的布置混凝土錨固洞(2),混凝土錨固洞伸入穩定堅硬巖體足夠長度,同時,混凝土錨固洞(2 )與混凝土抗滑樁(I)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邊坡治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混凝土錨固洞(2)的頂部與混凝土抗滑樁(I)的上部之間設置錨索(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邊坡治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混凝土錨固洞(2)的頂部與混凝土抗滑樁(I)的上部之間設置錨杆。
【文檔編號】E02D17/20GK203939034SQ201420240989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3日
【發明者】黃維, 王櫻畯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