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方法
2023-05-03 08:56:06 1
專利名稱:一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方法,屬於油菜栽培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從總體上看,我國
油菜傳統栽培技術以提高單產為目標,以精耕細作為核心,以人工勞作為主線。高產栽培技
術多採用人工育苗打穴移栽方式,用工量較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勞力的轉移,以經
濟效益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油菜栽培技術必須解決高產與高效的矛盾。 近年來生產上免、少耕,輕簡機械化栽培技術和稻套油等栽培技術在我國沿海發
達省份推廣較快,直播油菜面積增加較快。但隨著油菜前茬作物直播稻和晚粳稻面積增加,
油菜直播的茬口延遲。由於茬口晚,油菜有效生長期短,冬前生長量小、安全越冬風險大,產
量低。而且隨著少免耕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油菜田間雜草發生危害程度也較過去有
所加重,尤其是伴生的雙子葉雜草,不能有效防除,對產量影響很大。江蘇、浙江等省份的冬
閒田形成與茬口遲、油菜種植經濟效益低有著密切關係。 隨著水稻機械化收穫大面積增加,田間稻草的處理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目前大 部分農民都採取就地焚燒稻草措施。焚燒稻草危害有(一)汙染空氣環境焚燒稻草時滾 滾濃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汙染 指數明顯升高。(二)極易引發火災稻草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莊、山 林、電線桿附近。(三)引發交通事故焚燒稻草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直接影 響民航、鐵路、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四)破壞土壤結構焚燒稻草使地面 溫度急劇升高,蒸發水分,能直接燒死、燙死種植的冬季綠肥和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直接 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稻草中含有氮、磷、鉀、鎂、鈣、硫等農作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稻草還田按每畝 600公斤計算,則可增加有機質90公斤、尿素11. 8公斤、鈣鎂磷肥6. 5公斤、氯化鉀18. 9公 斤,還能補充其它多種營養元素。稻草還田還可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稻草在 耕翻入土之後,在分解過程中進行礦質化,釋放養分,同時進行腐殖質化,形成更複雜的腐 殖質,從而改善了土壤的結構,提高了土壤本身調節水、肥、溫、氣的能力。實行稻草還田後 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
農田雜草的防除,除了傳統的中耕除草以及農業綜合防除措施,自上世紀四十年 代起,研發與應用了化學除草劑。化學除草劑應用的60多年歷史中,在提高作物產量方面 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抗藥性雜草種類一直呈上升趨勢。此 外,由於除草劑的大量使用,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研究表明,稻草覆蓋可顯著抑制油 菜田間雜草(特別是雙子葉雜草)的發生。油菜移栽田塊,每畝覆蓋稻草500公斤,單子葉 雜草發生率減少73. 6%,雙子葉雜草發生率減少98. 8%。此外,農田覆蓋作物秸稈改變了 近地面下墊面的性質和能量平衡,對改善農田小氣候和作物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減少
3土壤蒸發、保墒蓄水、調節地溫等。研究表明稻草覆蓋可減少了農田地表熱量散失20-30% 和水分蒸發25-40%。 1 2月低溫條件下,覆蓋稻草田塊比未覆蓋田塊耕作層(0 20cm) 土溫高1 1.51:,乾旱季節土壤絕對含水量增高3% 6%。同時,稻草覆蓋還可減輕雨水 的重力衝刷,減少土壤板結和水肥流失。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解決目前油菜栽培上高產與高效的矛盾;同時可解
決由於稻草焚燒、廢棄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此外通過稻草還田覆蓋,可增加土壤有機質 含量,抑制雜草生長。因此該發明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節本、有效、可操作的油菜 高產高效栽培新技術。 技術方案 —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技術,包括
1、稻田要求稻田平整,水稻收穫後不要耕翻; 2、定畦水稻收穫後及時用鐵耙鋤溝定畦,畦面寬90cm,畦溝寬30cm ; 3、移栽採用寬行窄株栽培技術,每畦栽兩排,株距15-18cm,將油菜苗緊貼於畦
土排放,隨即用土塊壓根,畝栽基本苗6000-6500株; 4、稻草還田每栽好一畦,將稻草鋪填在畦面上(兩行油菜苗中間),再取溝中土 壓在稻草上,輪番進行,最終將稻草全量還入油菜田中。 採用該技術基肥和苗肥可一次性施入。在覆草前畝施48%複合肥15-20kg、尿素
10-15kg、硼砂lkg。重施早施苔肥。在田間植株大部分現蕾時,及時施好苔肥,畝施尿素
10kg、48X複合肥15kg,促進油菜花芽分化,促進一次分枝形成。在3月中旬看苗巧施淋花
肥,畝施尿素4kg,保粒增重。 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技術思路是 1、油菜苗擺栽在畦面上,取溝中溼土蓋根,並覆蓋稻草,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速 度,保持土壤溼度,根系發育好,緩苗期短; 2、雨天移栽時,不會產生傳統穴栽時由於穴中積水而影響油菜根系發育,而且移 栽時畦溝較深,排水迅速,不易產生漬害; 3、採用寬行窄株栽培,油菜盛花期通風透光好,霜黴病、菌核病等病害發生相對較 輕,而且方便施肥、打藥等田間操作; 4、稻草焚燒對航空、交通和人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稻草還田既可解決由於
焚燒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又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輕油菜田雜草的發生; 5、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技術,使移栽、前期施肥、深溝培土在移栽時同時完
成,減少了移栽以後的施肥、深溝培土、化除等用工,這樣每畝可節省用工3-4個。 本發明主要技術效果 1、增產效益採用本技術田塊比採用正常移栽技術的田塊可增產30公斤/畝以 上,增產18%以上; 2、經濟效益採用本技術省工節本,一般每畝田可減少勞動用工3-4個,節約成本 150-200元;
3、生態效益採用本技術,可解決稻草由於焚燒、廢棄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增 加稻草綜合利用途徑,又可通過稻草覆蓋,減輕油菜雜草的發生,減少田間雜草化學防治;
4、改良土壤長期採用本技術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加 土壤保肥與持水能力。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時間2007-2009年度 實施地點南京溧水縣溧城鎮蔣店村、竹簀鎮瀨陽村 實施方案實施分二個處理,(1)對照,即常規移栽方法,(2)擺栽稻草全量還田。 2007-2008年度在溧城鎮蔣店村實施面積167畝;2008-2009年度在竹簀鎮瀨陽村實施面積 1065畝。具體操作為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和澆水方便旱地作油菜秧田。秧田與大田 按1 : 6比例做足油菜秧田。9月25日適時播種,秧田播種量為每畝0. 5-0. 6kg,二葉期間 苗,三葉期勻苗定苗(72-90株/m2),每畝留足5萬苗,並噴施200ppm多效唑,培育矮壯苗。
對照,即常規移栽方法在水稻收穫後,人工打穴移栽油菜苗,株距20-25cm,行距 35-40cm,畝栽基本苗6000-6500株。其它管理同常規方法。 擺栽稻草全量還田方法在水稻收穫後用鐵耙鋤溝定畦,畦面寬9 0 c m ,畦溝寬 30cm,採用寬行窄株栽培技術,每畦栽兩排,株距15-18cm,將油菜苗緊貼於畦土排放,隨即 用土塊壓根,畝栽基本苗6000-6500株。每栽好一畦,將稻草鋪填在畦面上(兩行油菜苗 中間),再取溝中土壓在稻草上,輪番進行,最終將稻草全量還入油菜田中。在覆草前畝施 48%複合肥15-20kg、尿素10-15kg、硼砂lkg。重施早施苔肥。在田間植株大部分現蕾時, 及時施好苔肥,畝施尿素10kg、48X複合肥15kg,促進油菜花芽分化,促進一次分枝形成。 在3月中旬看苗巧施淋花肥,畝施尿素4kg,保粒增重。 實施效果2007-2008年度採用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技術田塊平均產量 185. 3公斤/畝,比對照增產26. 9公斤/畝,增產16. 98% ;畝增收225元;2008-2009年度 採用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技術田塊平均產量193. 9公斤/畝,比對照增產30. 1公斤 /畝,增產18. 38% ;畝增收255元。採用本技術省工節本,一般每畝田可減少勞動用工3-4 個,節約成本150-200元。
權利要求
一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方法,其特徵在於a)稻田要求稻田平整,水稻收穫後免耕;b)定畦水稻收穫後用鐵耙鋤溝定畦,畦面寬90cm,畦溝寬30cm;c)移栽每畦栽兩排,株距15-18cm,將油菜苗緊貼於畦土排放,隨即用土塊壓根,畝栽基本苗6000-6500株;d)稻草還田每栽好一畦,將稻草鋪填在畦面上,兩行油菜苗中間,再取溝中土壓在稻草上,輪番進行,最終將稻草全量還入油菜田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覆草前一次性施入基肥和苗肥,畝施48%複合肥15-20kg、尿素10-15kg、硼砂lkg ;在田間植株大部分現蕾時苔肥,施畝尿素 10kg、48X複合肥15kg ;在3月中旬看苗施淋花肥,畝施尿素4kg。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油菜免耕擺栽稻草全量還田高產高效方法,涉及油菜栽培技術。該技術在水稻收穫後用鐵耙鋤溝定畦,畦面寬90cm,畦溝寬30cm,採用寬行窄株栽培技術,每畦栽兩排,株距15-18cm,將油菜苗緊貼於畦土排放,隨即用土塊壓根,每栽好一畦,將稻草鋪填在畦面上,再取溝中土壓在稻草上。採用該技術田塊比採用正常移栽技術的增產30.1公斤/畝,增產達18.38%,減少勞動用工3-4個,節約成本150-200元/畝。採用油菜免耕稻草全量還田技術,既可解決稻草由於焚燒、廢棄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又可通過稻草覆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抑制雜草生長。該技術操作簡便,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01G1/00GK101766093SQ201010116758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日
發明者吳建榮, 戚存扣, 李建衛, 狄田榮, 葛家穎, 蔣進章, 陳新軍, 黃衛平, 黃永銀 申請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