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隨搭自調浮力的浮漂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00:50: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垂釣魚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隨搭自調浮力的浮漂。
背景技術:
垂釣過程中,浮漂的作用重要,釣魚時要隨時觀察浮漂露出水面部分,也就是漂尾部分的狀態,以便了解水下的各種信息。而在面對不同的水域、不同的垂釣類型、不同的垂釣目標種類,需要採用不同的浮漂,以適應不同的垂釣狀況。使得每次垂釣時,需要攜帶多種浮漂,以應對不同的垂釣狀況,這不僅給垂釣帶來了各種負擔,同時頻繁更換浮漂也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大大降低了垂釣的樂趣。另外,現有浮漂所釣的目數都是通過連在下方魚線上的鉛墜來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隨時更換不同型號的漂尾、漂身和漂腳後適應各種水域、垂釣類型、垂釣目標種類,且能通過改變漂身重量實現浮力大小調整的方便浮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浮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腳,其中,浮漂身可以採用巴爾杉木材料、納米材料、蘆葦等等製作而成。也就是對製作材料沒有局限性,可以很好的適應廣大釣友的需求。其中,漂身內設置有空心腔體,且在漂身上端或下端設有和所述空心腔體相通的加注孔,通過該加注孔往空心腔體內填充固態或者液態的物質,改變浮漂自重使得浮漂自身浮力發生變化,從而輕鬆實現在浮漂上調漂的目的。該加注孔後面可拆卸且密封的連接漂尾或漂腳,可以在不影響浮漂功能的前提下更換不同的部件而得到適合的浮漂。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注孔上會設置密封裝置,也有直接通過設置於緊跟其後的漂尾或漂腳上的密封裝置實現加注孔的密封,各連接部位也有後續另外加設了防爆裝置的,更加牢固也不影響浮漂的使用。
加工時,可以生產各種不同款式和型號、且連接部分相吻合的漂尾、漂身和漂腳各部件,漂身加工成棗核型、長身型以及各種通用款式,同時每款也加工有多種不同規格,漂身長度設置在1cm---5cm之間。漂尾和漂腳同樣加工有各種不同款式和規格,長度區間設置在1cm---50cm之間,直徑大小區間設置成0.1cm----5cm。另外可以結合各部件的形狀和大小生產不同款的漂盒,方便浮漂和各部件的攜帶。結束了現有漂盒裡盛裝著多樣浮漂的時代,各部件拆卸後攜帶更利於對浮漂的保護。
使用時,可選擇不同的各部件搭配,配置成最合適的浮漂。需要調漂時,通過從加注孔往漂身內部的空心腔體填充物質,輕鬆的在浮漂自身就可以調漂,更便捷、高效的使用浮漂。
本實用新型不僅能適用於各種條件下的使用,又能自身實現浮力大小的調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浮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腳3,其中,漂身2可以採用巴爾杉木材料、納米材料、蘆葦等等製作而成。也就是對製作材料沒有局限性,可以很好的適應廣大釣友的需求。漂身2內設置有空心腔體4,且在漂身2上端或下端設有和所述空心腔體4相通的加注孔5,通過該加注孔5往空心腔體4內填充固態或者液態的物質6,由於填充物的作用是改變浮漂的自重,所以填充物基本可以是適合大小的任何物質,浮漂的自重變化後自身浮力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從而輕鬆的在浮漂上就能直接調漂。所述加注孔5後面可拆卸且密封的連接漂尾1或漂腳2,各部位間最好採用通用的螺紋和套組連接。由此,可以在不影響浮漂功能的前提下,通過更換不同的部件而得到最適合的浮漂,真正做到一漂多用、自由選接。
加注孔5上可設置密封裝置7,直接密封,不會造成填充物質6的遺漏,也可在漂尾1或漂腳3緊靠加注孔5連接的這端上設置密封裝置7來實現加注孔5的密封。為了各連接部分更加密封牢固,可以在各連接部位另外加設防爆裝置8,該防爆裝置8和各部位間直接採用套接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合適的方式連接。
加工時,漂尾1、漂身2和漂腳3各部件可以生產各種不同款式和型號、但是所有的部件連接部分都相吻合。其中,漂身2加工成棗核型、長身型以及各種通用款式,同款也加工有多種不同規格,長度區間設置成1cm---50cm。漂尾1和漂腳3同樣加工有各種不同款式和規格,長度區間設置成1cm---50cm,直徑大小區間設置成0.1cm----5cm。另外,各部位可以是由多段組合構成,特別是漂身2設置成透明狀最佳,可以一目了然就從填充物質6的顏色和所佔份比大致的判斷浮漂適合何時使用,方便不同物質填充浮漂時,更好的了解使用和保存過程中必要的注意事項,同時使得浮漂整體別致洋氣。更重要的是,透明的漂身2可以讓浮漂起到良好的隱形效果,避免了魚兒發現浮漂,產生的警惕,謹慎吃食,發生少口的情況。
使用時,可選擇不同的各部件搭配,配置成最合適的浮漂。需要調漂時,通過從加注孔5往漂身2內部的空心腔體4加注填充物質6,輕鬆的在浮漂自身就可以調漂,更便捷、高效的使用浮漂。
攜帶或者儲存時,解除防爆套8、連接關係以及密封裝置7,通過加注孔5取出填充物質6最好。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